瓷器表面出现的白色结晶体通常由以下几种原因导致,涉及烧制工艺、釉料成分及后期环境等多重因素:
1. 釉料析晶(结晶釉)
部分釉料在高温冷却过程中会自然析出晶体,如硅酸盐或钙镁化合物。传统结晶釉(如建窑兔毫、油滴)通过控制烧成曲线促使晶体生长,属工艺特性。现代瓷器若出现意外结晶,可能是釉料中氧化钙、氧化镁含量过高,或烧制时冷却速度过慢导致过饱和析出。
2. 盐分析出(环境因素)
瓷器长期接触硬水或埋藏于含盐土壤中,水分蒸发后会在表面留下碳酸钙、钙等白色盐霜。修复出土瓷器时需用去离子水浸泡脱盐,避免结晶腐蚀釉面。
3. 釉病(工艺缺陷)
- 锔瓷开裂渗盐:老瓷器锔钉处若未彻底清洁,金属离子与湿气反应生成碱式碳酸铜等化合物。
- 化妆土剥蚀:某些粗胎瓷器使用的化妆土(如高岭土)与釉层膨胀系数不匹配,日久可能粉化呈白斑。
4. 修复痕迹
不当修复使用的环氧树脂或丙烯酸类胶黏剂老化后泛白,或补釉时未充分烧结的玻璃相与本体釉产生色差。
扩展知识
宋代钧窑的"蚯蚓走泥纹"实为釉层干燥开裂后高温熔融留下的痕迹,与结晶成因不同。景德镇传统灰釉中的草木灰含磷,也可能在特定条件下形成乳浊结晶。现代检测可通过X射线衍射(XRD)或扫描电镜(SEM)判定晶体成分,针对性处理时需区分艺术性结晶与病害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