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玉器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约公元前4700—前2900年)的代表性遗存,主要分布于西辽河流域。其称呼及分类如下:
1. 常见器型名称
- 玉猪龙:最具标志性的C形蜷体龙形器,头部似猪,身体卷曲,学术界对其功能有图腾崇拜、祭祀礼器或身份象征等不同观点。
- 勾云形佩:扁平片状,边缘多镂空卷云纹,可能象征天际或神灵,常见于高等级墓葬。
- 玉箍形器:又称马蹄形器,中空筒状,一端斜口,可能用于束发或宗教仪轨。
- 玉璧、玉环:圆形中孔器,部分带有刻划纹饰,与后期商周玉璧存在文化关联。
- 玉鸮:猫头鹰造型,反映红山先民的动物崇拜。
- 玉蚕:写实或抽象的蚕形器,可能与早期丝织业或生殖崇拜相关。
2. 材质与工艺特征
红山玉料多为岫岩玉,局部可见黄绿、青白色。采用砂绳切割、砣具琢磨技术,表面常保留原始皮壳或抛光痕迹。部分玉器钻孔技术精湛,如对钻形成的“蜂腰孔”。
3. 文化内涵
红山玉器多出土于祭祀遗址或积石冢,与女神庙、祭坛共同构成原始宗教体系。其造型融合自然崇拜与祖先崇拜,可能是中国龙图腾的早期形态之一。辽宁牛河梁遗址的考古发现显示,玉器与等级制度密切相关,大型墓葬随葬玉器数量显著多于平民墓。
4. 学术争议
关于玉猪龙的定名仍有讨论,有学者认为其原型或为熊、蛴螬等动物。红山玉器与良渚文化玉器的南北差异,反映了新石器时代晚期不同的精神信仰体系。
红山玉器作为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实证,对研究史前社会结构、原始艺术及玉礼器传统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