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钱币有大量传世品存留至今。作为中国历史上货币体系成熟的重要时期,明代钱币在收藏市场和考古发现中均占有重要地位,其传世情况可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
1. 官方铸币体系完备
明代自洪武年间开始系统铸币,历朝均有铸钱记录。洪武通宝、永乐通宝、宣德通宝等年号钱存世量较大,尤以嘉靖、万历时期因财政需求导致铸量激增,现存实物常见于窖藏和墓葬出土。据《明会典》记载,万历年间仅北京宝源局年铸量就达数千万枚,奠定了传世基础。
2. 特殊货币的考古发现
洪武大中通宝:朱元璋称帝前铸造的过渡货币,现存世有背记地、记值等多种版别,2014年南京明故宫遗址曾出土窖藏300余枚。
永乐金币:郑和下西洋时期铸行的"永乐通宝"金质样币,现存世不足10枚,日本冲绳海域沉船曾打捞出水银质试样。
天启当十大钱:折十型大钱因通货膨胀政策导致民间私熔较多,但陕西、河南等地仍时有窖藏发现。
3. 区域性差异与私铸现象
明代实行"钞钱并行"政策,中后期宝钞崩溃导致地方铸币活跃。嘉靖时期云南"滇派"铜钱含铅量高,字口较浅;而福建私铸"万历通宝"多见铜色发白。这些特征成为鉴定传世品的重要依据。
4. 对外贸易遗存
永乐通宝在东亚、东南亚广泛流通,日本战国时代曾大量仿铸。考古数据显示,爪哇海域沉船中发现明代钱币常与东南亚香料同出,印证《瀛涯胜览》中"交易多用中国钱"的记载。
5. 鉴别要点与存世状态
明代早中期钱币多采用青铜材质,后期渐掺入铅锡;
边道打磨工艺从初期的旋车加工到末期简化为锉痕处理;
传世品常见黑漆古、水银沁等包浆,与清钱有明显区别。
现存明代钱币除博物馆收藏外,民间可见品相参差不齐。万历之前品种多出土于基建工程,崇祯钱因铸期短且战乱损毁,真品相对稀缺。值得注意的是,明代纸币"大明宝钞"因材质易朽,仅个别档案馆藏有残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