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的多层上色是工笔画与重彩画的核心技法之一,其关键在于通过反复叠加透明或半透明色层,实现色彩的丰富性与层次感。以下是具体要点及扩展知识:
1. 底色处理
- 传统工笔画常以淡墨或矿物色打底,如花青、赭石等。生宣纸上需控制水分,熟宣或绢本则可分层晕染。
- 拓展:宋代院体画常用"三矾九染"技法,即每上3-4层颜色后刷一层胶矾水固定,防止后续染色晕开。
2. 矿物质与植物色结合
- 石青、石绿等矿物色需薄涂多层,每层干透后再叠加;植物色(如藤黄、胭脂)可作罩染调整整体色调。
- 扩展:敦煌壁画中的"叠晕法"即通过分层上色实现立体感,如菩萨衣饰的朱砂层下往往有铅丹底色。
3. 水色与胶法控制
- 水色(植物性颜料)适合渲染,需注意胶矾比例。胶重易滞笔,胶轻则颜色附着力差。
- 知识补充:明代《园画谱》记载,胶水需隔水蒸化,比例约为"三胶七水"。
4. 积墨与积色并用
- 山水画中可先以淡墨积染山石结构,再以赭石、花青等分层罩染。黄宾虹提出"七墨法",其中"积墨"与"宿墨"结合色层更显浑厚。
5. 补色与留白技巧
- 多层上色时需预留空白处(如花瓣亮部),最后以提染。宋人小品中常见"掏染"技法,即在色层未干时用清水笔吸出浅色部分。
现代重彩画借鉴西方坦培拉技法,创新使用金属箔、云母粉等材料夹染,使色层产生折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宣纸的耐洗性有限,通常上色不超过9层,而绢本可承受更多遍渲染。清代邹一桂在《小山画谱》中强调"设色宜轻不宜重",即通过多遍薄染达到饱和效果,避免一次性厚涂导致的艳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