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是一种以硬玉矿物为主的辉石类矿物集合体,其形成需要特定的地质条件:
1. 高温高压环境
翡翠多形成于地壳板块俯冲带或造山带,在地下约20-40公里深处,温度维持在300°C至500°C,压力达到1-2.5GPa(千兆帕斯卡),硬玉(NaAlSi₂O₆)在此条件下结晶析出。
2. 流体交代作用
原岩(如蛇纹岩、基性岩)在高压环境下受富钠、富铝热液蚀变,钠长石等矿物通过变质反应转化为硬玉。流体的参与加速了矿物重结晶,同时带入铬、铁等致色元素。
3. 超基性岩与围岩接触带
缅甸翡翠矿床多产于超基性岩体与片岩、角闪岩的接触带,硬玉通过双交代变质作用形成,伴随绿辉石、钠铬辉石等共生矿物。
4. 成矿时间跨度
翡翠成矿需数百万年,缅甸高品质翡翠的形成可追溯至侏罗纪-白垩纪(约1.5亿年前),期间经历多期次构造运动和热液活动。
扩展知识
颜色成因:绿色来自Cr³⁺置换硬玉中的Al³⁺,紫色与Fe²⁺/Fe³⁺有关,白色因不含致色元素。
后期改造:表生风化可形成翡翠“皮壳”,次生氧化使Fe²⁺转化为Fe³⁺,导致黄雾或红雾。
全球产地:除缅甸外,危地马拉、俄罗斯等亦有产出,但缅甸翡翠因Cr含量高且结构致密而品质最优。
翡翠的珍贵性源于其苛刻的形成条件与漫长的地质演化,鉴定时需综合观察矿物组成、结构及次生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