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钱币距今已有约2300年至2400年历史,主要流通于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战国时期结束)。以下是相关知识点扩展:
1. 主要类型:战国钱币以青铜材质为主,形态多样,包括布币(如空首布、平首布)、刀币(如齐刀、燕刀)、圜钱(圆形圆孔或方孔)以及蚁鼻钱(楚国特有的贝形铜币)。
2. 地域特征:
- 中原地区(三晋)流行布币,形似农具"铲"。
- 齐国使用刀币,与渔猎经济相关。
- 楚国蚁鼻钱承袭商周贝币传统,带有神秘铭文。
- 秦国早期铸行圜钱,为秦半两制度的雏形。
3. 工艺与铭文:钱文多为铸造地或重量单位(如"钘""釿"),采用范铸法,铭文风格粗犷,是研究战国文字与经济的重要实物。
4. 历史意义:战国钱币反映了诸侯国经济独立性与货币制度的萌芽,为秦汉统一货币奠定基础,部分形制(如圜钱)直接影响后世方孔圆钱的设计。
5. 存世现状:出土量较大,但因年代久远,品相完好的稀缺,部分稀有版别(如"共屯赤金"圜钱)拍卖价格可达数十万元。考古发现中,河北易县燕下都遗址、河南新郑郑韩故城等地均出土过成批战国钱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