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玩收藏中的"绝命香炉",这一概念在业内存在多种解释,需从历史背景、工艺特征和收藏风险三个方面深入分析:
一、历史与文化渊源
1. 殉葬品说:部分学者认为"绝命香炉"特指明代嘉靖年间为陪葬制作的黄铜宣德炉,其炉底常铸"内坛郊社"款识。这类香炉因与丧葬仪式关联,被民间视为不祥之物。
2. 特殊工艺说:清代《古玩指南》记载过一种"血沁炉",采用特殊冶炼工艺使铜器表面呈现暗红色纹理,因工艺含剧毒物质,匠人多短命而得名。
3. 传说附会:民国时期古董商为抬价编造的玄奇故事,常将某些造型特殊的狻猊炉、鬼面炉称作"绝命炉"。
二、鉴定要点
1. 材质特征:真品多采用失传的"八炼法"铜合金,断面可见雪花金结晶,重量较普通铜炉沉10%-15%。
2. 包浆表现:真品自然氧化层呈现"葡萄锈"特征,锈色层次分明,侧光观察可见虹彩效应。
3. 款识辨伪:明代官造炉底款采用拔蜡法铸造,字口呈现"藕断丝连"的独特肌理,清代仿品多为刻款。
三、收藏注意事项
1. 材质安全:部分所谓"绝命炉"实际含砷、汞等有毒成分,需进行X射线荧光检测。2018年北京某拍卖会曾流拍一件铅含量超标的"大明宣德年制"款香炉。
2. 法律风险:出土冥器类香炉受《文物保护法》规制,2020年河南某案件中,涉案的唐代银香炉最终被认定为国家三级文物。
3. 市场陷阱:近年来出现用电解法做旧的新仿品,特征是在炉耳接缝处可见现代焊点,需使用100倍放大镜查验。
注:中国嘉德2021秋拍中,一件明正德阿拉伯文铜香炉以437万元成交,印证了精品铜炉的市场潜力。收藏建议通过正规拍卖行渠道,并索取材质检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