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瓷器上釉的颜色丰富多样,主要来源于天然矿物颜料和金属氧化物的呈色反应,不同时期、窑口及工艺技术的差异形成了独特的色谱体系。以下是主要釉色分类及特点:
1. 青釉
以铁为呈色剂,高温还原焰烧成,色调从淡青到深绿不等。越窑的"秘色瓷"、龙泉窑的梅子青和粉青是典型代表,釉层厚润如玉,宋代达到工艺顶峰。
2. 白釉
早期含微量铁元素呈象牙白,隋代邢窑首创纯白釉,定窑白釉泛象牙黄,德化白瓷则因氧化钾含量高呈现"猪油白"的独特乳光。
3. 黑釉
以铁锰氧化物为着色剂,建窑"兔毫"、"油滴"等结晶釉通过控制烧成温度形成肌理。吉州窑创木叶贴花、剪纸贴花等装饰技法。
4. 红釉
铜红釉技术难度最高,元代景德镇成功烧制霁红釉,明代永乐鲜红釉被称为"宝石红",清代郎窑红呈现玻璃质牛血红色。
5. 蓝釉
钴料发色,元代创烧霁蓝釉,明代宣德宝石蓝釉加入氧化钴与氧化钾,清代发展出天蓝、洒蓝等变体。
6. 黄釉
明代弘治娇黄釉采用锑酸铅,釉色纯净如鸡油;清代"柠檬黄"以氧化锑为着色剂,釉面更为透亮。
7. 彩绘釉
包括釉下彩(青花、釉里红)、釉上彩(五彩、粉彩)及斗彩。青花使用钴料,釉里红依赖铜离子还原,粉彩引入砷元素制造玻璃白打底。
8. 窑变釉
钧窑利用铜铁元素的二液相分离机理,产生"蚯蚓走泥纹"和"海棠红"等渐变效果;清代炉钧釉通过重复烧造形成蓝绿斑驳纹理。
9. 茶叶末釉
高温铁镁结晶釉,唐代耀州窑已出现,清代雍正时期釉中析出黄绿色晶体,依色调分为"鳝鱼黄"、"蟹壳青"等品类。
10. 紫金釉
以铁锰混合着色,宋代当阳峪窑的酱釉、明代景德镇"老僧衣"等均属此系,釉面多见橘皮纹。
特殊工艺方面,分相釉(如钧釉)通过控制冷却速率形成液-液分相结构;裂纹釉利用釉胎膨胀系数差异人为开片;"蛤蜊光"现象则因釉中金属离子迁移产生虹彩效应。胎釉配比、烧成气氛(氧化/还原)、冷却速度等变量均会显著影响最终呈色,古代匠人通过经验总结出"十窑九不成"的铜红釉烧制规律,体现了传统工艺的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