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古币的出土特征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地域性,其考古学观察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出土环境与埋藏特点
1. 窖藏为主:宋代货币窖藏发现广泛,多见于战乱时期的应急埋藏(如宋金战争、南宋末年),常以陶罐、铁器或石匣盛装,成串或散置堆积。
2. 墓葬陪葬:作为“冥币”随葬,数量较少,多置于墓主腰侧或棺椁周围,常见太平通宝、宣和通宝等年号钱。
3. 河道与遗址堆积:商贸枢纽(如泉州港、汴河遗址)常出土流通磨损严重的钱币,反映贸易活跃度。
二、钱币类型与组合特征
1. 年号钱体系成熟:北宋九帝更替年号达35种,南宋亦频繁改元,出土钱币多见“对钱”(如天圣、明道等对称书体)。
2. 铁钱区现象:四川、陕西等地因铜资源匮乏,大量出土北宋铁钱(如嘉定铁钱),部分钱监(如邛州惠民监)遗址可见铸造废料。
3. 夹锡钱与劣币:徽宗时期为应对经济危机铸造夹锡铜钱,出土样本含锡量高,易锈蚀呈青灰色。
三、形制与工艺痕迹
1. 标准化程度高:直径多在2.4-3厘米之间,重量遵循“小平钱”标准(3-4克),但后期减重明显(如南宋“瘦金体”钱轻薄化)。
2. 铸币工艺演变:早期采用陶范法(北宋初),后推广翻砂法,钱背常留砂眼或流铜;南宋出现“纪监钱”(如“鄂”字标注湖北铸地)。
3. 文字风格断代:徽宗瘦金体钱文(崇宁通宝、大观通宝)笔划犀利,南宋钱文则趋向简朴。
四、锈蚀与保存状态
1. 锈层多样性:北方干燥地区多呈绿漆古或黑漆古包浆,南方潮湿环境易生红斑绿锈,铁钱常见层状剥蚀。
2. 叠压黏连现象:窖藏钱币因长期挤压常结成块状,清理需谨慎,部分可见丝绳或麻布残留。
五、经济史关联特征
1. 流通混合性:同一窖藏常混有唐代开元通宝、五代十国钱币,反映宋代“钱荒”下的货币延续使用。
2. 私铸与剪边钱:晚期出土钱币中掺杂边缘裁剪的“剪边钱”或私铸劣钱,显示通货膨胀导致的货币贬值。
宋代钱币的出土研究不仅印证了《宋史·食货志》的记载,还揭示了两宋时期金属资源管理、货币政策变迁及区域经济的复杂性。通过对钱监遗址、窖藏组合的统计分析,可进一步还原宋代商品经济与货币流通的空间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