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玉上的字印是常见的人工痕迹,主要通过以下形式体现:
1. 传统印章款识
清代及现代和田玉雕件常带有匠人、作坊或宫廷造办处的印章,如"乾隆年制""子冈"(陆子冈款)等。清代宫廷玉器底部多见阴刻或阳文篆书款,字体工整,刀痕利落。
2. 现代鉴定证书编号
正规检测机构(如NGTC)会在玉器隐蔽处激光刻印证书编号,通常为10-12位数字,需与纸质证书对应。这种印记在放大镜下可见微烧蚀痕迹。
3. 仿古作伪印记
市场常见伪造的"古玉"会刻意模仿汉代"宜子孙"、元代"枢府"等款,但字体笔划常出现现代机械工痕或化学腐蚀的不自然过渡。
4. 材质标注标识
部分现代工艺品会在底座刻"和田玉""和田青白玉"等字样,需注意天然和田玉不会自标产地,这种标注多为商家行为。
5. 文化寓意刻字
当代玉雕常见吉祥文字(如"福""寿")、佛经片段或定制刻名,多采用微雕技术,阴线内壁可见现代金刚砂工具留下的均匀磨痕。
重要鉴别要点:
老工字印的氧化包浆与玉体一致,新刻字口边缘常有崩茬。
籽料原石极少带字,山料切开后可能露出矿体编号。
部分喀什玉龙河籽料的皮色下偶见天然水草沁形成的拟文字纹,需与人工刻字区分。
国家标准GB/T 16552规定,和田玉鉴定证书不得标注具体产地(如"新疆和田"),只注明矿物成分(透闪石)。市场上所谓"带字和田玉"需通过红外光谱仪检测确认材质真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