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时期(约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的钱币存世量极少,主要以原始货币形式出现,如贝币、青铜工具仿形货币(如铲形币、刀形币)等。其市场价格受品相、稀有度、历史价值等因素影响较大,具体分析如下:
1. 贝币:西周广泛使用天然海贝(如货贝)作为货币,后期出现青铜仿制贝。普通海贝单枚价格在数百至数千元,青铜贝因铸造工艺粗糙,存世稀少,拍卖价可达数万元。若带有铭文或出土于重要遗址(如丰镐、洛邑),价格更高。
2. 原始布币:早期空首布(如耸肩尖足空首布)可能萌芽于西周晚期,但学术界尚有争议。若确认为西周铸造,单枚价格可达10万元以上,因存世罕见且是后世布币的雏形,具有重要货币史意义。
3. 青铜工具货币:如铲形、刀形货币,多处于实用器向货币过渡阶段。2019年北京拍卖会一件西周青铜铲形币以28万元成交,其价格主要依赖形制与铭文的断代依据。
4. 影响因素:
- 真伪鉴定:西周钱币仿制品众多,需通过锈色、合金成分(高铅低锡)、范铸痕迹等综合判断。
- 考古价值:伴随青铜器、甲骨出土的钱币更具研究价值,价格溢价显著。
- 著录传承:被《殷周金文集成》等权威文献收录的器物价格可翻倍。
补充知识:西周货币体系仍以实物交换为主,金属货币尚未完全标准化。《诗经》中“握粟出卜”反映粟帛的货币职能,而《周礼》提到的“泉府”则表明官方开始尝试货币管理。近年陕西周原遗址出土的青铜块,学界认为可能是称量货币的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