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的真假辨别可以从多个方面综合判断,包括颜色、光泽、结构、密度、硬度以及专业检测手段等。以下是详细的鉴别方法:
1. 颜色观察
天然翡翠的颜色分布不均匀,常见色根(颜色由深到浅的过渡)。人工染色的翡翠颜色过于鲜艳且浮于表面,无层次感。B货或C货翡翠在裂隙处颜色浓集,可用放大镜观察到染料沉积。
2. 光泽与透明度
天然翡翠(A货)呈现玻璃光泽,质地细腻,透光性因种水而异。B货翡翠因酸洗充胶,光泽偏向蜡状或树脂感,透明度浑浊;注胶处理后的翡翠在紫外灯下可能发出荧光。
3. 内部结构
天然翡翠在放大镜下可见“苍蝇翅”结构(翠性),即硬玉矿物的解理面反光。处理过的翡翠结构松散,酸蚀纹(蜘蛛网状裂隙)是B货的典型特征。
4. 密度与手感
翡翠密度较高(3.30-3.36 g/cm³),掂重有压手感。仿制品如石英岩(2.65 g/cm³)或玻璃(2.4-2.5 g/cm³)明显较轻。天然翡翠触感凉且导热慢,塑料或玻璃仿品温差感不明显。
5. 硬度测试
翡翠莫氏硬度为6.5-7,可划动玻璃,但需谨慎操作避免损伤。注胶翡翠硬度较低,表面易出现划痕。
6. 声音辨识
天然翡翠敲击声清脆悠扬;B货翡翠因结构破坏,声音沉闷。此方法适用于手镯或挂件。
7. 紫外灯反应
部分B货或C货翡翠在紫外线下可能发蓝白色荧光(环氧树脂填充),但无荧光也不能完全排除处理可能。
8. 专业证书
权威鉴定机构(如NGTC、GIA)的证书最可靠。证书会注明“天然翡翠”(A货)或“处理”(B/C货),并附检测数据。注意核对证书编号与实物是否一致。
9. 红外光谱与折射率
实验室通过红外光谱检测有机物残留(如充胶),天然翡翠折射率1.66左右,偏离此值可能为仿品。
其他注意事项:
市场常见仿品包括染色石英岩、马来玉(染色玻璃)、水沫子(钠长石玉)等,需结合多项特征排除。
老翡翠的“橘皮效应”与酸蚀纹不同,前者是天然风化痕迹,后者为人工腐蚀。
部分高科技仿品需依赖大型仪器鉴别,普通方法难以识别。
购买高价翡翠时,务必要求商家提供检测证书,并自行复检。避免在旅游地或非正规渠道购买所谓的“祖传翡翠”或“折扣货”。翡翠的价值取决于种、水、色、工,低价品多为仿冒或劣质处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