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古玩盘子需遵循专业规范的文物保护原则,结合材质特性与环境控制,具体操作可分为以下步骤:
1. 环境温湿度控制
理想温度为18-22℃,相对湿度50-65%。高温易致釉面开裂,湿度过高会滋生霉菌,湿度过低则可能导致胎体干裂。可使用恒温恒湿展示柜,搭配硅胶干燥剂或电子除湿机;北方干燥地区可放置加湿器,但需避免直接接触器物。
2. 防光照与紫外线隔离
强光会导致彩绘褪色或釉面老化,尤其紫外线危害最大。避免阳光直射,展陈时使用低照度LED冷光源(≤300勒克斯),玻璃柜应选用防UV夹层玻璃或贴防紫外线膜。
3. 清洁与去污方法
表面浮尘用软毛刷(驼毛刷为佳)轻柔清扫,顽固污渍可用棉签蘸取纯水或中性清洁剂(pH6-8)局部处理。忌用化学溶剂,明清釉上彩需特别注意避免脱彩。出土器物上的沉积物应交由专业修复人员处理。
4. 包装与收纳技巧
长期保存时采用无酸材料:珍珠棉内衬的无酸纸盒为最佳,叠放时需用棉布间隔。运输时采用双层包装法,内层软质缓冲材料(如气泡膜),外层硬质包装箱。元代以前的高足盘应倒置存放以防重心不稳。
5. 修复与保养禁忌
出现开裂或剥落需立即停用,不可自行使用胶水修补。传统锔瓷工艺适用于部分器物,但必须由专业修复师操作。每年至少一次专业检查,重点关注胎釉结合处、接胎部位等脆弱区域。
6. 特殊材质处理
唐三彩等低温釉需特别注意湿度波动;宋代青瓷的冰裂纹应用显微镜监测开裂趋势;清代广彩需防范金属釉的氧化问题。含铅釉质的古盘应避免与酸性物质接触。
7. 防虫防霉措施
定期更换防虫药材(如樟木需包无纺布隔离),霉季前可用微浓度酒精(75%)轻拭,严重霉斑需采用超声波清洗设备。南方地区建议在储柜中放置调湿板。
8. 资料记录与传承
建立详细的养护档案,包括尺寸图、病害图谱、修复记录等,可采用3D扫描技术留存数字副本。传承时需附完整的保存环境历史数据。
保存古玩既是技术也是学问,不同窑口、年代的器物需差异化对待,明代青花与民国粉彩的保存要点就有显著区别。建议定期向博物馆修复专家咨询最新研究成果,毕竟有些元代青花盘子的釉料至今仍是未解之谜,任何保存方案都需保持可逆性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