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的鉴定是一门综合技术活,主要依据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判定:
1. 颜色:天然翡翠的颜色自然柔和,分布不均匀,常见翠绿、阳绿、油青等色调。A货翡翠的颜限清晰,过渡自然,而B货或C货颜色可能过于鲜艳或呈现染料堆积痕迹。
2. 种水(质地与透明度):
- 玻璃种:透明度高,质地细腻如玻璃。
- 冰种:透明度稍低,内部有棉絮状物。
- 糯种:质地浑浊,如糯米汤。
- 豆种:颗粒感明显,透明度低。B货翡翠由于酸洗注胶,可能出现结构松散、光泽黯淡。
3. 光泽:天然翡翠呈玻璃光泽至油脂光泽,B货因充填树脂可能呈现蜡状光泽或光泽不均匀。
4. 内部结构:天然翡翠在强光下可见“苍蝇翅”现象(翠性),即硬玉矿物的解理面反光。经酸洗的翡翠结构破坏,可能呈现网状裂隙或模糊不清的颗粒边界。
5. 密度与硬度:翡翠密度约为3.30-3.36 g/cm³,硬度6.5-7,可通过掂重或刻划简单测试(但慎用)。注胶翡翠可能手感偏轻。
6. 荧光反应:紫外灯下,天然翡翠通常无荧光或弱荧光,B货因含有机胶可能发出蓝白色荧光。
7. 证书鉴定:权威机构(如NGTC、GIC)出具的证书能明确翡翠的真伪与处理情况,重点查看“翡翠(A货)”标注及折射率、密度等数据。
8. 特殊特征:
- 色根:天然颜色边缘有色集聚现象。
- 石花与棉絮:天然内含物如白棉、黑点等,过度干净可能存疑。
补充知识:市场常见优化处理手段包括酸洗(B货)、染色(C货)及镀膜,购买时需警惕“低价高色”陷阱。老坑与新坑指矿床年代,老坑料通常更细腻,但非绝对品质标准。
此外,近年合成翡翠(实验室培育)开始出现,其成分与天然一致,但价格差异大,需依赖专业仪器鉴别。
翡翠的价值还需结合雕工、历史文化等因素,藏家应持续学习并借助专业工具辅助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