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玉石与天然玉石的区别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专业分析:
1. 形成过程
天然玉石是地质作用下经过数百万年形成的矿物集合体,如和田玉、翡翠等,其晶体结构、颜色和纹理均为自然生成。人造玉石(如合成玉、树脂复合玉)则是通过高温高压、化学胶结或熔融工艺人工模拟天然条件制成,形成周期短,缺乏地质演化的自然特征。
2. 成分与结构
天然玉:主要成分为透闪石(软玉)或辉石类矿物(硬玉),结构致密,可见天然矿物包体、生长纹或“棉絮”等特征。
人造玉:可能含环氧树脂、玻璃或硅酸盐混合物,某些合成玉虽化学成分接近天然玉(如合成石英),但显微镜下可见气泡、均匀色带或胶结痕迹。
3. 物理性质
硬度:天然翡翠莫氏硬度6.5-7,和田玉6-6.5;部分人造玉因添加树脂硬度偏低(4-5),易被划伤。
密度:天然玉密度稳定(翡翠3.33-3.34g/cm³),人造玉因填充物不同可能更轻。
光泽:天然玉呈油脂-玻璃光泽;树脂仿制品多显塑料感,玻璃仿制品则过透或颜色呆板。
4. 颜色与纹理
天然玉颜色过渡自然,沁色由表及里;人造染色玉(如酸洗注胶翡翠)颜色浮于表面,紫外灯下可见荧光反应。纹理上,天然玉的“翠性”(苍蝇翅)或水线无法完美复制,而压膜工艺仿品纹路规则呆板。
5. 稳定性与耐久性
天然玉耐酸碱且稳定性高,可世代传承;部分人造玉会因紫外线照射老化变黄,树脂类遇高温可能变形开裂。
6. 市场价值与鉴定
价值:优质天然玉稀缺性决定其高价值(如帝王绿翡翠),人造玉多为装饰用途,价格低廉。
鉴定:正规检测机构可通过红外光谱(检测有机物)、折射率测试或破坏性检测(如火烧闻胶味)区分。国家标准(GB/T 16552)要求明确标注“合成”“处理”等标识。
7. 扩展知识
常见人造玉类型:玻璃仿玉(脱玻化玻璃)、染色大理岩、塑料复合玉(“阿富汗玉”实为方解石)。
优化处理玉:天然玉经酸洗、注胶(B货)或染色(C货)后属处理品,需在证书中注明,价值低于天然A货。
选择时建议索要权威鉴定证书(如NGTC),避免以“天然玉”高价购入人造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