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驹(1898—1982)作为近代著名收藏家,其收藏范畴远不止于书画,而是涵盖多个艺术门类,具有鲜明的体系性和文化使命感。以下是他的主要收藏方向及相关背景:
1. 书画收藏的核心地位
张伯驹最广为人知的是对古代书画的收藏,如晋代陆机《平复帖》、隋展子虔《游春图》等,这些作品填补了中国早期书画史的实物空白。他的收藏以唐宋名迹为骨干,尤其注重作品在艺术史中的断代价值。
2. 古籍善本与碑帖
他收藏了大量宋元刻本、明刊孤本及珍贵拓片,如宋代《柳公权书金刚经》拓本。这类藏品体现了他对文献载体与书法演变的双重关注。
3. 文房雅玩与杂项
张伯驹对文人雅士的案头清供亦有涉猎,包括古墨(如明代程君房墨)、名砚(如端溪老坑)、印章(收藏过汪关、丁敬等名家篆刻),这些物品反映了传统文人的审美体系。
4. 瓷玉器物
虽非主要方向,但他曾收藏高古玉器和宋代名窑瓷器,如钧窑洗子,这类藏品与书画共同构建了完整的文人生活图景。
5. 跨领域收藏的文化逻辑
张伯驹的收藏体系以"文人精神"为内核,无论书画还是文房器用,均服务于重建传统文化语境。他在《丛碧书画录》中强调"物以人重",藏品选择注重其承载的士大夫品格。
值得补充的是,张伯驹的收藏行为具有强烈的保护性色彩。民国时期,他为阻止《平复帖》流失海外曾遭绑架而不屈,最终将毕生珍藏捐予故宫博物院和吉林博物馆,这种"化私为公"的举动使其收藏史具有超越艺术本身的文化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