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开壶时放水的主要目的是通过高温水煮去除制作过程中残留的杂质,同时激发紫砂的透气性。具体原因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清除工艺残留物
紫砂壶在成型、烧制过程中可能沾染窑灰、石英砂或模具残留物,高温煮水能溶解这些杂质。尤其是新壶表面可能存在陶土粉尘,反复煮沸可避免影响后续茶汤品质。
2. 稳定泥料结构
紫砂具有双气孔结构,初次遇高温时,气孔会轻微扩张并排出内部微量矿物质(如氧化铁、二氧化硅)。持续沸煮可使气孔分布更均匀,避免后续使用时突然遇热导致惊裂。
3. 去火气与除异味
紫砂经1200℃以上窑烧后带有"火气",高温煮水能中和这种燥性。部分朱泥或调配泥料可能含轻微土腥味,加入老豆腐或甘蔗头同煮可吸附异味。
4. 形成初步茶垢层
优质紫砂壶在开壶过程中,水中的钙镁离子会与壶体发生微弱反应,形成基础矿化层。这为后续养壶打下基础,但需注意避免使用自来水导致水垢过度堆积。
5. 检测壶体瑕疵
煮沸时蒸汽压力能使隐藏的暗伤(如窑裂、接缝问题)显现。部分工艺师会建议首次煮沸后阴干24小时,观察是否有渗水现象。
扩展知识:
传统开壶需经历"清水煮→豆腐煮→茶叶煮"三步骤,现代简化为一次茶叶煮沸。
朱泥壶因收缩率高,需控制煮沸时间(通常15分钟),避免长时间沸腾导致隐裂。
民国以前老壶常以"米汁养壶法"替代煮壶,通过糯米汤填充气孔达到相似效果。
化工泥壶煮沸后水面可能出现油膜或刺鼻气味,此为鉴别手段之一。
专业玩家会在开壶后使用同种茶叶低冲浸润,利用单宁酸进一步稳定壶体。需注意,过度开壶(如连续煮沸数小时)反而会破坏泥料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