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古玩市场的钱币收藏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和历史背景,主要涉及以下几类:
1. 清代及民国钱币
威海作为近代重要港口,历史上流通的清代铜圆(如光绪元宝、宣统通宝)和民国银元(如袁大头、孙小头)较常见。由于山东地区曾受德国、英国殖民影响,部分市场可见殖民时期混杂流通的外国贸易银元或地方私铸钱币。
2. 山东地方铸币
威海周边曾出土先秦齐刀币,但真品稀少。清末民初山东地方钱局(如济南、烟台)铸造的铜元在市场偶有出现,需注意鉴别翻砂版与官铸版的区别。部分带有"山东"字样的军用票或代用券也具有收藏价值。
3. 特殊历史钱币
甲午战争后,威海卫被英国强租(1898-1930年),期间流通的英属地货币(如香港银毫)或中英混用钱币是研究殖民金融史的实物资料。1940年代胶东抗日根据地发行的北海银行纸币在威海民间偶有留存。
4. 现代纪念币与赝品问题
市场常见现代贵金属纪念币(如熊猫币、航天币),但需警惕做旧处理的假货。威海作为旅游城市,地摊上多见的"清代大钱"或"出土银锭"90%为河南、安徽等地批量生产的工艺品。
5. 收藏建议
- 关注钱币的包浆(威海沿海气候导致铜币多呈现绿锈或黑漆古)
- 学习胶东地区特有的钱币术语(如"胶板"指地方私铸劣质铜元)
- 威海市博物馆定期举办钱币鉴定活动,可获取权威参考
- 刘公岛上的甲午战争博物馆藏有北洋水师军饷相关钱币实物
钱币收藏需结合威海的地方史:例如1895年日军占领期间发行的"军用手票",或1902年威海卫行政公署铸造的少量应急铜币,这类稀有品相真品的拍卖价常超过5万元。建议新手从胶东解放区纸币等中低端品种入手积累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