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燡忠(1899—1967),字仲芳,现代中国画家,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吴县(今苏州)。早年师从吴昌硕弟子陈半丁,后入上海美专学习,与刘海粟、潘天寿等名家交往密切。其艺术风格融合海派写意与传统文人画精髓,尤擅花鸟、山水,用笔苍劲洒脱,设色清雅,构图疏密有致。
艺术特点:
1. 金石入画:受吴昌硕影响,以篆隶笔法入画,线条浑厚古拙,常用焦墨勾勒枝干,呈现"屋漏痕"般的质感。
2. 没骨技法创新:在恽寿平没骨法基础上,掺入水彩渲染技法,作品《紫藤双禽图》可见色墨交融的独特效果。
3. 文人题跋:每画必题长款,书法取法黄道周,内容多引明清小品文,形成"画文互证"的审美体系。
代表作品:
《秋塘鹡鸰图》(1936年):现藏苏州博物馆,以八大山人式构图表现荒寒意境
《墨荷四条屏》(1948年):运用泼墨积色法,荷叶直径逾尺仍见笔痕
《拟石涛笔意山水》(1953年):晚年变法之作,以赭石调统辖全幅
艺术理论:
1947年出版《绘事微言》手稿,提出"三气说":画家须具"金石气""书卷气"与"山林气"。主张"写生当如考古",曾七访洛阳龙门石窟拓印纹样,其《北魏造像写生册》开创佛教题材新范式。
历史地位:
1956年参与筹建中国画院(今北京画院),但与徐悲鸿提倡的素描改革存在分歧。1962年个展期间,傅抱石评其作品"有明人之韵而无其薄,得清人之厚而去其浊"。
近年市场表现:
2021年嘉德秋拍《竹石灵禽图》以287万元成交,创其作品拍卖纪录。不过存世真迹不足200件,苏州美术馆藏有其1949年后全部创作草图及课徒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