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饷银一两钱币是中国近代货币史上的重要实物,其历史背景、铸造特点和收藏价值可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1. 历史背景
新疆饷银一两诞生于清末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由新疆巡抚联魁奏请铸造,旨在解决当地驻军饷银发放问题。当时新疆受协饷制度影响,财政依赖内陆省份,但银两成色混乱,故官方统一铸造足色银币以规范流通。该币是清廷在新疆推行货币改革的尝试,也反映了边疆与中央的财政关系。
2. 铸币特征
- 形制:正面为汉文“饷银一两”四字,辅以龙纹环绕;背面为老维文(察合台文)标注面值及铸造地“新疆”,部分版别加铸“湘平”字样(湘平为湖南衡制,凸显内地影响)。
- 成色与重量:含银量约90%,实际重量受新疆“湘平”标准影响,一两约为36.2克,区别于内陆库平两(37.3克)。
- 版别多样:因铸造时间短,存在字体粗细、龙纹细节(如“大尾龙”“小尾龙”)、纪年方式(有无“光绪”字样)等差异,稀有版别如“戊申”纪年币尤为珍贵。
3. 流通与功能
主要作为军饷发放,兼作地方税收和商贸货币。因其成色可靠,在新疆各民族中接受度较高,甚至流通至中亚地区。后因清政府倒台及民国货币改革逐渐退出流通。
4. 收藏价值
- 存世量较少,尤其品相完好者稀缺,拍卖市场成交价常达数万元。
- 特殊版别如“双龙饷银”或错版币价值更高,2018年北京拍卖会曾以28.75万元成交一枚MS62评级币。
- 其多元文化元素(汉、维文并存)和边疆货币史地位,使其成为研究晚清民族政策与货币体系的实物标本。
5. 鉴别要点
真币龙纹立体清晰,文字笔划有力,边齿规整;伪品常因翻铸导致图案模糊,银色偏白或含铜量过高。需结合重量测量(真币约36克)、包浆自然度等综合判断。新疆银币普遍存在流通磨损严重的情况,原光未流通状态极少见。
扩展知识:同期新疆还铸造有“迪化一两”“喀什饷银”等银币,均体现清廷对边疆的治理策略。此外,“饷银”系列还包括五钱、二钱等小面额辅币,形成完整体系。民国初期,新疆仍沿用清代龙图案铸币,如“壬子饷银”,可见其历史延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