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币产生异味的原因及处理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1. 金属氧化反应
古币多为铜、银、铁等合金材质,长期与空气、水分接触会生成氧化物(如铜绿、硫化银)。铜绿(碱式碳酸铜)自带潮湿泥土味,硫化银则产生类似臭鸡蛋的硫化物气味。铁币锈蚀时释放的挥发性有机物(如醛类)也可能产生刺鼻气味。
2. 有机残留物分解
古币流通或埋藏过程中可能沾染油脂、汗液、血液等有机物质。数百年后,这些有机物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产生胺类、脂肪酸等腐败气味。出土钱币若带有棺木、纺织品残渣,气味会更复杂。
3. 埋藏环境影响
土壤中的腐殖酸、硫化物(如墓葬区的朱砂)会与钱币发生化学反应。海边出土的古币常带有海腥味,源自氯离子腐蚀产生的氯化物。窖藏钱币若与木箱共存,可能吸附木质素分解的霉味。
4. 不当保存方式
现代藏家用橡皮擦清理包浆会引入硫味,PVC材质收纳盒释放的增塑剂(邻苯二甲酸酯)可能附着钱币。使用化学清洗剂(如柠檬酸)未彻底冲洗干净,残留酸性成分会持续挥发。
5. 细菌或真菌滋生
潮湿环境下,嗜硫细菌(如硫杆菌)在银币表面繁殖,产生代谢性异味。铜币上的青灰色霉斑(链格孢菌)会释放土腥味素(geosmin)。
处理建议:
物理去味:放置活性炭包或硅胶干燥剂吸附,避免阳光直射。
化学中和:铜币可用5%碳酸钠溶液浸泡中和酸性残留,银币可用棉签轻拭硫化层。
专业维护:严重腐蚀或有文物价值的古币应委托专业机构进行X射线除锈或惰性气体封装。
注意:严禁使用醋、漂白剂等家用清洁剂,避免加速腐蚀。钱币异味一定程度上能辅助辨别真伪(如新仿铜币常带酸洗刺鼻味),但非绝对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