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玉器作为新石器时代晚期(约公元前3300-前2300年)良渚文化的核心物质载体,其礼器系统以高度统一的形制、精湛的工艺和鲜明的精神内涵著称,主要特征包括以下几点:
1. 材质与工艺特征
主要采用透闪石软玉,硬度达摩氏6-6.5度。以线切割、管钻技术为核心工艺,器表常见抛物线状切割痕。典型技法包括减地浮雕、阴刻、透雕等,尤以"两面对钻"穿孔技术为特色,孔壁留有螺旋状旋痕。部分器表残留0.1-0.2毫米的细密线刻,需借助20倍以上放大镜观察。
2. 核心礼器类型
- 琮:典型内圆外方造型,分节式结构象征"天圆地方"。反山M12出土的"琮王"高达8.8厘米,四角饰神面复合纹。
- 钺:玉质钺象征军事权柄,常见于高等级男性墓葬。反山M12出土的带瑁镦组装玉钺全长约70厘米。
- 璧:直径多15-20厘米,存在"苍璧礼天"的可能功能。部分墓葬出现数十件璧叠放现象。
- 三叉形器:独有器型,可能与冠饰有关,中叉常贯孔,两侧叉多刻神徽。
3. 纹饰符号系统
以"神面纹"为母题,包含层级化表达:完整纹饰(神人冠+兽面)见于琮王等重器,简化版仅保留兽眼或线性刻画。另有鸟纹、龙首纹等辅助纹样,构成"神-兽-鸟"三重宇宙观图示。部分玉器刻划有早期徽记符号,可能与文字萌芽相关。
4. 使用制度特征
存在严格的等级化配置:大型墓葬随葬玉器可达数百件(如反山M20出土511件),而中小型墓仅见零星小件。琮、钺、璧组合代表最高权力,女性贵族多见冠状器与玉璜。部分玉器存在有意击碎的"毁器"现象,或与祭祀仪式有关。
5. 宗教与宇宙观内涵
玉器纹饰体现萨满通神观念,神面纹可能表现"巫觋骑虎"的降神场景。琮的四方八极造型暗合原始盖天说,玉璧的青色与"苍璧礼天"记载相合。出土情境显示玉器多置于墓主头、胸等重要部位,具有"玉殓葬"的宗教功能。
良渚玉礼器系统的影响深远,其纹饰母题在商周青铜器上仍有延续,玉琮的形制被后世《周礼》记载。最新考古发现显示,部分良渚式玉器在山西陶寺、陕西石峁等遗址出现,表明其礼制观念可能曾辐射至黄河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