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古玩行业的行规与惯例主要体现在交易、藏品鉴定、价格协商、文化传承等方面,以下为详细分析:
1. 诚信交易原则
- 行业强调"一眼货"与"包老包真"的承诺。卖家需明确告知藏品年代、材质及修复痕迹,若事后发现赝品,同行公认应全额退款。民国时期形成的"三天内可退货"传统在部分老字号仍有保留。
- 特殊品类如明清官窑瓷、高古玉等,通常需附香港本土鉴定机构(如中国文物学会香港分会)的碳十四检测报告。
2. 价格暗码体系
- 使用"袖里乾坤"手势议价传统仍见于荷李活道店铺,食指代表"1",配合屈伸表示位数。现代则多见"ABCD"暗语,如"A货"指代真品,"B货"为民国仿,"C货"即现代仿制。
- 拍卖行私下交易惯用"香港式加价",即落槌价另加15%-20%佣金(俗称"水钱"),这点与内地差异显著。
3. 文物来源审查
- 受《古物及古迹条例》约束,1949年前出土文物交易需提供1976年前收藏证明。对于海外回流文物,要求持有原始海关通关文件及出口国合法证明。
- 行业内对"生坑"(新出土)文物交易持谨慎态度,信誉商户多选择民国"熟坑"(传世)或海外回流藏品。
4. 行业协作网络
- 存在"掮客佣金制",介绍人可获成交价5-10%中介费。资深行家组成的"八和会馆"定期组织私洽会,采用荷兰式拍卖处理争议藏品。
- 中环、上环一带形成专业分工:字画修复集中在文武庙周边,青铜器鉴定多由澳门路从业者专精。
5. 文化禁忌与规矩
- 青铜器、佛像类交易前需"净手焚香",宋代以前高古玉忌讳女性佩戴者直接交易。
- 清代宫廷器物交易忌讳在农历七月进行,广彩瓷鉴定必验底足"火石红"现象。
- 店内陈列仿品必须倒置或贴红标,避免"以新充老"嫌疑。
6. 法律风险规避
- 根据《防止贿赂条例》,超过50万港元的官窑瓷器交易需向古物咨询委员会备案。
- 敏感时期文物(如时期外流品)需特别注意《文化遗产归还协定》约束条款。
香港古玩市场作为中西文化交汇点,其行规融合了广府商业传统与英国普通法体系,近年更发展出数字藏品区块链存证等创新做法。资深藏家建议新入行者至少跟随"坐柜"(学徒)三年,掌握"望、闻、问、切"四法鉴定要领,方能独立从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