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奇石百科,专注于文玩收藏类百科知识解答!
当前位置:奇石百科 >> 陶瓷知识 >> 紫砂 >> 百科详情

陈鸣远紫砂弥勒佛

2025-09-19 紫砂 责编:奇石百科 5586浏览

陈鸣远是清代康熙年间著名的紫砂艺人,与供春、时大彬并称紫砂艺术史上的三大代表人物。其作品以构思巧妙、工艺精湛著称,尤其擅长仿生器与宗教题材造像。关于陈鸣远款的紫砂弥勒佛,需从以下几个专业角度展开分析:

陈鸣远紫砂弥勒佛

一、艺术风格特征

1. 造型语言:陈鸣远的宗教造像具有鲜明的世俗化倾向,弥勒佛通常呈现坦腹大笑、双耳垂肩的经典形象,衣纹处理采用"吴带当风"的飘逸线条,袈裟褶皱自然流畅,体现泥料可塑性。

2. 细部工艺:真品可见手工捏塑痕迹,特别是手指、脚趾等细节部位留有匠人指纹;布袋的编织纹路采用""工艺,与清代早期紫砂工具特征吻合。

3. 泥料特征:真品多选用本山绿泥掺少量紫泥,烧成后呈黄褐色,表面可见细腻的梨皮质感,与后世仿品的化学调砂有明显区别。

二、鉴定要点

1. 款识辨识:真品落款多为竹刀阴刻"鸣远"二字,字体具有康熙时期隶书向楷书过渡特征,部分作品在莲座底部可见"陈"字葫芦形暗款。

2. 时代工艺:真品胎体较厚实,重量分布均匀;仿品常因注浆成型导致局部厚度不均。真品眼部采用"点珠"工艺,瞳孔以紫泥点缀,仿品多直接雕刻。

3. 包浆特征:传世真品经三百余年摩挲,包浆莹润呈哑光状,光照下可见"银星闪烁"(云母析出现象),作伪者常用鞋油伪造包浆。

三、市场与收藏

1. 存世量:目前公认的陈鸣远真迹不足百件,宗教题材尤为稀少。2019年香港佳士得秋拍的一尊陈鸣远款弥勒佛以1780万港元成交。

2. 仿制沿革:民国时期上海古玩商组织过系统仿制,部分高仿品现藏于南京博物院;当代宜兴仍有工作室专攻"鸣远风格"复刻。

3. 学术争议:台北故宫所藏弥勒佛是否确属陈鸣远真迹存在争论,部分学者认为可能是其弟子项圣思所作。

四、文化内涵

这类作品反映了康熙时期三教合流的思潮,弥勒造型融合了佛教的慈悲精神与道教的逍遥气质。其憨态可掬的形象实际暗含"容天下难容之事"的处世哲学,与紫砂器"茶禅一味"的功能形成巧妙呼应。当代鉴赏需注意区分艺术价值与宗教价值,避免过度神话。

本站申明:奇石百科为文玩收藏类百科展示网站,网站所有信息均来源于网络,若有误或侵权请联系本站!
为您推荐
  • 一对紫砂瓶的真实性:从工艺特征到市场鉴定的科学解析紫砂器作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重要代表,其真假鉴别一直是收藏界关注的焦点。一对紫砂瓶的真实性不仅关乎艺术品价值,更牵涉到收藏者的投资安全。本文将从历史渊
    2025-10-28 紫砂 4511浏览
  • 紫砂花盆作为中国传统手工艺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烧制过程中的温度控制是决定成品质量与特性的关键因素。紫砂泥料具有独特的矿物组成和物理特性,合理的烧制温度能够使其展现出优异的透气性、耐用性和艺术美感。本文
    2025-10-28 紫砂 3395浏览
栏目推荐
  • 宜兴紫砂壶落款书法作品宜兴紫砂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不仅以其独特的材质和精湛的工艺闻名于世,更因其壶身上的落款书法作品而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收藏价值。落款,即制壶者在壶身、壶底或壶盖等处题写
    2025-09-30 紫砂 1034浏览
  • 紫砂壶用什么颜色泥好看紫砂壶作为中国传统茶文化的瑰宝,其魅力不仅在于独特的造型和精湛的工艺,更在于泥料的多样性与美感。选择紫砂壶时,泥料的颜色往往是影响审美和实用性的关键因素。本文将从专业角度分析紫砂
    2025-09-29 紫砂 519浏览
  • 紫泥也是紫砂吗?这是一个在紫砂壶爱好者和收藏者中常见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紫砂的定义、紫泥的特性、以及它们在紫砂壶制作中的地位入手。本文将深入探讨紫泥与紫砂的关系,并提供专业的结构化数据来
    2025-09-29 紫砂 5489浏览
全站推荐
  • 禹州拍卖直播字画近年来,随着电商直播的蓬勃发展,拍卖行业也开始尝试将直播与传统拍卖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拍卖模式——**拍卖直播**。在这一背景下,**禹州**作为河南文化名城,凭借其丰富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
    2025-11-06 字画 1841浏览
  • 画家你脸上有颜料画家你脸上有颜料,这不仅是一个形象的比喻,更是对画家们专注与热爱的真实写照。在创作过程中,画家们常常全神贯注于作品,甚至忽略了自己脸上沾满的颜料。这种专注与投入,是艺术创作的核心精神,
    2025-11-06 画家 2886浏览
  • 济南儿童书法培训推荐 在当今社会,书法作为中华民族的伝统文化之一,越来越受到家长和孩子的重视。济南,作为山东省的省会城市,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众多优秀的书法教育机构。为帮助家长和孩子找到合适的书法培
    2025-11-06 书法 8457浏览
友情链接
底部分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