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能够绘制国画的机器人主要有以下几种,它们在技术实现和艺术风格上各有特色:
1. 「墨甲」
由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与中央美术学院联合研发,专攻水墨画创作。其机械臂搭载毛笔控制算法,可模拟人类运笔的提按顿挫,尤其擅长写意花鸟。曾在北京国际设计周展出动态创作《竹石图》,笔法接近八大山人的简练风格。
2. 「AI-R3」
深圳优必选科技开发的绘画机器人系统,采用深度学习临摹过《千里江山图》局部。其特色在于通过卷积神经网络分析原作笔触,再通过六轴机械臂实现青绿山水的多层晕染,矿物颜料的浓淡控制精度达0.01毫升。
3. 「绘麟」
杭州国画院与浙江大学合作项目,专注于工笔重彩。采用双目视觉定位系统,能在绢本上完成精确到0.2毫米的勾勒,曾复制南宋院体画《枇杷山鸟图》的丝毛技法,羽毛层次处理获得文物专家认可。
技术原理延伸:
笔触生成多采用GAN网络(生成对抗网络),其中生成器学习黄宾虹等大师的皴法数据库
运笔路径规划借鉴书法机器人PID控制理论,压力传感器可感知宣纸渗透度
部分系统集成「毛笔磨损模型」,模拟真实毛笔的分叉、散锋效果
艺术争议:
2023年上海双年展上,机器人创作的《数字溪山》引发讨论——其通过点云数据重构北宋山水构图,但批评者指出程式化皴法缺乏即兴情感。目前业界正在探索脑机接口技术,尝试将人类艺术家的脑电波转化为机器笔触。
这些设备尚未达到完全自主创作阶段,主要用于遗产保护性临摹和艺术教学演示,最新进展是中科大团队开发的「墨禅」系统已能根据唐诗意境生成配套小品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