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的玉器造型在中国玉器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体现了该时期政治统一、文化融合及工艺技术的进步。其艺术风格兼具写实与象征性,既承袭战国传统,又开创了新的时代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礼仪用玉的简化与转型
玉琮、玉璧的演变:西周以来的“六器”体系逐渐弱化,玉琮几乎消失,玉璧功能从祭祀转向装饰,出现“出廓璧”(如汉代双螭谷纹璧),边缘附加螭龙、凤鸟等镂雕纹饰。
玉璜衰落:作为组玉佩组件的玉璜减少,转而以单体佩饰形式出现,造型更简洁。
2. 佩玉体系的丰富与创新
玉组佩简化:战国复杂的多节组佩被单件佩饰替代,如“玉舞人”(多见于汉代,以阴线刻表现长袖舞姿)和“玉觿”(解结用具,造型趋于写实)。
韘形佩(鸡心佩):由实用射具“玉韘”演化而来,主体呈心形,两侧透雕螭虎、云纹,线条流畅灵动。
龙形佩多样化:汉代龙佩常作“S”形屈曲,龙身饰勾连涡纹,头部细节刻画精细,体现“穿云腾跃”的动态感。
3. 葬玉制度的规格化与神秘色彩
玉衣制度:帝王贵族使用金缕、银缕或丝缕玉衣(如中山靖王刘胜金缕玉衣),由千余片矩形玉片编缀,反映生死观念与等级制度。
九窍塞:覆盖尸体九窍的玉器,如眼盖、鼻塞、肛塞等,材质多为青玉,意在防腐护魂。
玉握与玉琀:死者手中握猪形玉握(汉代常见“汉八刀”风格),口含蝉形玉琀,蝉象征重生,雕刻简练粗犷。
4. 实用器具与陈设玉器的兴起
玉容器:高等级墓葬出土玉卮、玉杯(如南越王墓觥形玉杯),器壁薄而匀,多饰勾连云纹或兽面纹。
剑具玉饰:剑格、剑璏、剑珌等“玉具剑”组件普及,纹样以螭龙、谷纹为主,凸显权势。
圆雕动物件:卧羊、等摆件出现,肌肉线条饱满,兼具写实与浪漫色彩。
5. 工艺技术的突破
镂雕与浮雕结合:如满城汉墓的“透雕双龙高钮谷纹璧”,采用多层次透雕,立体感极强。
“汉八刀”技法:线条刚劲简练,如蝉形琀仅用八刀刻出轮廓,展现大汉雄浑气象。
镶嵌工艺:玉与金、银结合(如金缕玉衣),或作为漆器、铜器上的装饰构件。
社会文化内涵
秦汉玉器折射出“长生不死”“玉德观”等思想,如葬玉体系源于对尸身不腐的追求;而龙螭纹的盛行则与帝王权力象征相关。工艺上,铁制工具的普及使深雕、镂空成为可能,推动玉器从宗教性向艺术性转变。汉代开通西域后,和田玉料大量输入,也为玉雕发展奠定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