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画脸的外国画家中,最著名的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画派的乔尔乔内(Giorgione),他的作品《暴风雨》(约1508年)中人物面部模糊,以风景和氛围为主导。此外,以下艺术家或流派也以弱化或省略面部细节为特点:
1. 印象派画家(如莫奈、雷诺阿):
注重光影和色彩的整体效果,常以快速笔触表现人物,面部细节被简化。例如莫奈的《撑阳伞的女人》中,主角的脸部多为色块组合。
2. 立体主义代表毕加索:
在《亚维农少女》等作品中,人物面部被几何化处理,打破传统具象表达。
3. 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如马克·罗斯科):
完全抛弃具象元素,用色域和线条传递情绪,自然无面部描绘。
4. 比利时画家勒内·马格利特:
在《爱人》系列中,用布蒙住人物头部,通过遮挡制造超现实感。
扩展知识:
不画脸的手法常见于象征主义、超现实主义,旨在突出隐喻或集体身份。例如基里科的空旷广场中无面人物暗示现代人的孤独;日本当代画家奈良美智的“无面童”则探讨童年记忆的模糊性。这种技法将观者注意力引向画面整体情绪或社会议题,而非个体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