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烧瓷器的匣钵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材质选择:
复烧匣钵通常采用高铝质或碳化硅材质,具有较高的耐火度和热稳定性,能够承受多次高温烧成(约1200-1400℃)。部分高级匣钵还会添加莫来石或堇青石,以增强抗热震性,减少开裂风险。
2. 结构设计:
匣钵多为方形或圆形,侧壁较厚(10-20毫米),底部设有透气孔或支钉痕,以确保窑内气流均匀通过,避免局部温度不均导致瓷坯变形。部分匣钵内壁涂抹氧化铝涂层,防止釉料粘附。
3. 重复使用性:
优质匣钵可反复使用数十次。每次使用后会清理残留釉渣,并通过高温煅烧修复微裂纹。长期使用后,匣钵表面会形成釉层,反而能提升密封性和热效率。
4. 尺寸适配性:
匣钵需根据瓷器器型定制,如烧制大件时采用分层组合式结构。明代龙缸匣钵甚至分段制作,烧成后再拼合,以减少烧造应力。
5. 历史工艺特征:
古代景德镇窑工常以粗黏土混合熟料(碎匣钵颗粒)制作匣钵,称为"老土"工艺。这种再生材料能降低成本并提升坯体强度,清代《景德镇陶录》中即有"钵土用旧砂"的记载。
6. 现代改良:
当代电窑复烧会选用带有测温孔的匣钵,配合热电偶实时监控温度曲线。部分实验窑场采用氮化硅结合碳化硅匣钵,可将使用寿命延长至传统材质的3倍以上。
需要注意的是,复烧不同釉色瓷器时需严格区分匣钵。例如青花瓷与霁红釉不可混用同一匣钵,避免钴料与铜红釉发生交叉污染。日本备前烧的"匣钵染"工艺则反向利用这一特性,故意让匣钵内壁的铁锈在烧成中形成特殊肌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