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
古币中的"洋钱"是中国民间对流入国内市场的外国银币的统称,主要指明清至民国时期从欧美、日本、墨西哥等地流入的机制银元。《中国货币史》中将其归类为"外国银元在中国的流通"。
主要分类与特征:
1. 西班牙本洋(Carolus Dollar)
铸造于1535-1821年墨西哥等西班牙殖民地,正面为西班牙国王肖像,背面为双柱图案。因成色稳定(含银约90%),成为早期贸易主流货币,清代文献称"双柱洋"或"佛头银"。
2. 墨西哥鹰洋(Mexican Peso)
1824年后取代本洋,币面展翅雄鹰叼蛇图案是其标志。含银量90.3%,清同治至民国初年流通量最大,1905年时约国流通银元的1/3。
3. 英国贸易银元(British Trade Dollar)
1895-1935年专为亚洲贸易铸造,正面为持杖女性坐像,背面中文"壹圆"字样,华南地区广泛使用。
4. 日本龙洋
明治时期的"一圆银币"(1871年起铸),正面为汉字"一圆"和龙纹,甲午战争后大量流入中国东北和福建。
历史影响:
货币体系冲击:外国银元凭借标准化程度高、不易剪削的优势,迫使清廷自铸银元(如光绪元宝)应对;
经济渗透标志:贸易结算多用鹰洋,据《粤海关志》记载,1833年一年流入量超400万枚;
民间习惯沿用:1933年国民政府"废两改元"前,江南民间契约仍常见"鹰洋计价"条款。
鉴定要点:
真品齿边规整,重量约26-27克(库平七钱二分);
部分洋钱背面留有"M"(墨西哥造币厂标记)或"8R"(8里亚尔)戳记;
晚清仿铸的"广板""福板"鹰洋含银量仅70%-80%。
洋钱的流通史实为近代中国被迫卷入全球经济体系的微观见证,其物理形态与金融职能的演变,直接反映了晚清货币主权沦丧与金融殖民化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