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色紫砂壶表面或内部出现的黄色颗粒可能由以下原因导致:
1. 泥料天然矿物成分
紫砂泥常含天然矿物质(如云母、铁质、高岭土等),高温烧制时可能形成黄色颗粒。特别是含铁量高的泥料,氧化后生成赤铁矿或褐铁矿,呈现黄褐色斑点,属于泥料特性而非瑕疵。
2. 杂质或未充分练泥
若泥料陈腐或炼制不足,杂质(如砂粒、黏土团)可能在烧制后显露。黄色颗粒可能是未能均匀混合的矿料,或因杂质高温氧化变色。
3. 窑温与烧制气氛影响
紫砂烧制需精准控温(通常1100℃-1250℃)。温度不均或还原焰气氛下,局部氧化不足会导致铁元素显色差异,形成黄斑。窑内落灰也可能附着表面形成颗粒。
4. 添加砂粒的工艺效果
部分工艺师会故意掺入熟砂(如段泥砂)增加质感。灰色壶身配黄色调砂粒属于装饰手法,常见于"调砂壶",能提升透气性和层次感。
5. 后期使用或养护痕迹
长期泡茶后,茶汤矿物质(如茶黄素、水垢)可能沉积裂缝或气孔中,尤其水质偏硬时易形成黄色析出物。可用软毛刷清洁鉴别是否属后天附着。
延伸知识:优质紫砂壶的颗粒分布通常自然均匀,过度密集的异色颗粒需警惕化学添加。真紫砂颗粒断面光滑,而人工添加物可能边缘锐利。若为天然成因无需处理,人工染色则可能脱落。鉴别时可观察颗粒分布是否规律,或送专业机构检测材质。紫砂壶的价值不仅在于外观,更需考量泥料纯正性与工艺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