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曝书画”是正确的写法,“曝书画”指将书画作品展开晾晒,防止受潮霉变。以下是相关要点:
1. 曝晒目的
古代书画多用纸绢等有机材料制成,易受潮虫蛀。定期曝晒可除湿、防霉,同时避免颜料氧化褪色。明代《遵生八笺》提到“曝书会”,文人常于秋冬干燥时节晾晒藏品。
2. 历史渊源
汉代已有曝书传统,北宋宫廷设“秘书省曝书会”,官员可观摩内府藏书。清代《曝书亭集》记载朱彝尊的曝书实践,成为文人雅事。
3. 操作规范
- 选择晴天上午10点前或下午3点后,避免强光直射导致纸张脆化。
- 环境湿度需低于60%,温度不超过25℃。
- 画面朝下平铺,用无酸纸覆盖保护,时长不超过2小时。
4. 现代替代方法
当代多用恒温恒湿展柜(温度18-22℃,湿度50-55%)或脱氧密封技术保存,减少物理曝晒带来的损伤。
5. 相关术语扩展
- “杀青”:古代制竹简时烘烤去湿,后指定稿。
- “芸香辟蠹”:用芸香草防虫,唐代宫廷藏书机构称“芸阁”。
专业书画保存需综合环境控制与科学维护,曝晒仅为传统手段,需谨慎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