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字画装裱技术是中国古代保护和展示书画作品的重要工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核心环节和工艺要点:
1. 托裱(托底)
托裱是装裱的基础工序,分湿托和干托两种。湿托直接在画心背面刷浆糊,覆盖命纸(通常用宣纸),用棕刷排实;干托则先在命纸上刷浆,再覆于画心。关键需控制浆糊浓度(通常用小麦淀粉调制,黏度适中),避免画心晕墨或变形。宋代《装潢志》强调“浆宜轻胶”,现代多用隔夜沉淀浆以减少酸性。
2. 镶料
画心四周加镶绫、绢或锦等材料提升美观度。常见形式有:
- 一色裱:整幅同色镶料,简洁典雅;
- 二色裱:画心外圈加浅色镶料,再套深色边;
- 宣和裱(宋式裱):画心上下加隔水,左右镶惊燕带,多用于立轴。明代周嘉胄记载镶料需“经纬匀净”,现代多用真丝绫以避免化学纤维的反光。
3. 覆背
在镶料背面粘贴多层加固用纸,传统用泾县宣纸,分两层:第一层命纸紧贴画心,第二层覆盖整个背面。覆背时需“上墙”绷平,用蜡板砑光背面使表面光滑。清代《赏延素心录》指出覆背纸应“坚韧无筋”,现代添加防霉剂处理。
4. 装杆
- 天杆:顶部木条安装铜鼻用于悬挂,需与画幅宽度匹配;
- 地杆:底部实心木轴,两端装轴头(常见紫檀、玉石材质);
- 轴杆:手卷装玉石或象牙轴片。所有木杆需经防虫处理,传统采用花椒水浸泡。
5. 特殊工艺
- 挖镶:对不规则画心在镶料上挖出相应形状,多用于册页;
- 全绫裱:全部使用绫绢镶边,成本较高;
- 仿古做旧:通过熏染、砑光等手段使新裱件呈现古画质感。
现代装裱融合科技手段,如采用无酸胶膜实现机械化托裱,或使用电子显微镜检测纤维老化。但传统浆糊装裱仍被认为最有利于书画长期保存,因具备可逆性(重裱时易分离)和透气性。苏州、扬州等地仍保留古法“苏裱”技艺,2011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