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部分国家及地区最小面额硬币和纸币的详细信息,涵盖其文化、历史背景及经济意义:
1. 中国
- 硬币:1分(辅币单位,材质为铝镁合金,直径18mm,已逐步退出流通)。
- 背景:1955年首次发行,因通货膨胀和成本问题,2018年起银行仅回收不再投放。
2. 日本
- 硬币:1日元(铝制,轻量设计,重量仅1克,经济意义微弱,多用于找零或象征性支付)。
- 特点:因持续通缩,小额货币仍具实际流通价值。
3. 欧元区
- 硬币:1欧分(铜芯镀锌钢,部分国家如芬兰、荷兰已废除流通,但法律上仍为法定货币)。
- 政策争议:铸造成本高于面值(约1.5欧分/枚),欧盟多次讨论废除。
4. 美国
- 硬币:1美分(锌芯镀铜,昵称"Penny",成本高达2.1美分/枚,2022年铸量仍达70亿枚)。
- 历史:1909年为纪念林肯诞辰100周年首次刻其头像,沿用至今。
5. 印度
- 硬币:50派士(1卢比=100派士,不锈钢材质,实际流通中罕见)。
- 现状:2016年废除25派士以下硬币,高面额化趋势明显。
6. 英国
- 硬币:1便士(铜镀钢,2017年新版为十二边形防伪设计)。
- 通胀对比:1900年1便士购买力相当于今£0.45,现多用于凑整找零。
7. 澳大利亚
- 硬币:5分(1991年废除1分和2分,现行为最小单位,圆形白铜材质)。
- 货币改革:推行"现金支付舍入制",非接触支付普及加速小额硬币淘汰。
8. 瑞士
- 硬币:5生丁(1法郎=100生丁,铝制,部分自动售货机仍接受)。
- 例外情况:2007年联邦铸币局停止铸造,但商业银行可继续发行至2019年。
特殊案例:
冰岛:1克朗(实际最小流通为10克朗,电子支付占比98%导致现金边缘化)。
越南:200盾硬币(约合0.06元,因高通胀纸币最小面额为500盾)。
经济影响:
各国最小面额货币的存废反映通胀水平、支付习惯变迁及铸币成本博弈。例如美国1美分年财政损耗超$4000万,但民众情感阻力导致改革停滞;而加拿大2013年废除1分硬币后,通过税务舍入规则平衡了各方利益。未来数字货币的推进可能加速实体小额货币的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