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玉髓和玛瑙作为常见玉石品种,其区别主要体现在矿物成分、结构特征、文化价值和市场定位等方面:
1. 矿物成分差异
翡翠:属于辉石族矿物,主要成分为硬玉(NaAlSi₂O₆),含少量铬、铁等致色元素,形成于高压低温环境。
玉髓:是隐晶质石英(SiO₂)的变种,与玛瑙同属石英族,但结构更均匀,无明显纹带。
玛瑙:同为隐晶质石英,但具有同心环带状纹理,由硅酸盐凝胶周期性沉积形成。
2. 物理性质对比
| 特性 | 翡翠 | 玉髓 | 玛瑙 |
|-------------|---------------------|---------------------|---------------------|
| 硬度 | 6.5-7(莫氏) | 6.5-7 | 6.5-7 |
| 密度 | 3.30-3.36 g/cm³ | 2.58-2.64 g/cm³ | 2.60-2.65 g/cm³ |
| 光泽 | 玻璃至油脂光泽 | 蜡状至玻璃光泽 | 玻璃至蜡状光泽 |
| 透明度 | 半透明至不透明 | 半透明至微透明 | 半透明至不透明 |
关键区别:
翡翠密度显著高于玉髓和玛瑙,手感更压手;翡翠常见翠性(闪光颗粒),而玉髓/玛瑙无此特征。
3. 结构与纹理
翡翠:
- 纤维交织结构,放大观察可见"苍蝇翅"效应。
- 颜色分布不均匀,常见绿色、紫色、白色等,色根明显。
玉髓:
- 均质结构,无纹理或极细颗粒,颜色单一(如红、蓝、绿玉髓)。
- 部分染色玉髓可见染料沿裂隙分布。
玛瑙:
- 典型条带状构造,纹路清晰,常见同心圆或平行纹。
- 天然玛瑙以红、白、灰为主,市面常见染色品种。
4. 文化价值与市场
翡翠:
- 东方玉石文化代表,清代起被推崇为"玉石之王",高端帝王绿翡翠克价可达数百万。
- 产地集中于缅甸(占全球95%),需通过ABC货鉴定区分处理翡翠。
玉髓/玛瑙:
- 古代视为"西域七宝"之一,但现代属于中低档玉石。
- 巴西、马达加斯加为主要产地,染色优化普遍,天然红玛瑙(南红)具收藏价值。
5. 选购注意事项
翡翠仿品鉴别:
常见用玉髓或脱玻化玻璃冒充翡翠,可通过:
- 测密度(翡翠>3.30)、查证书(CMA认证)、观察色根和翠性。
玛瑙处理手段:
高温或染料改色普遍,天然稀缺色(如土耳其蓝玉髓)需光谱仪验证。
扩展知识
历史渊源:汉代以前"玉"多指软玉(和田玉),翡翠明清时期才成为主流;玛瑙在佛教中被用作替代品。
特殊品种:
- 翡翠中的"木那雪花棉"、"墨翠"具特色。
- 玉髓中的"台湾蓝宝"(含铜蓝玉髓)稀缺。
- 战国红玛瑙与南红玛瑙近年价格攀升。
从矿物本质到文化内涵,三类玉石差异显著,需结合科学检测与经验综合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