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价收字画骗局是近年来艺术品市场常见的诈骗手段,主要针对收藏爱好者或急于变现的卖家。以下是几种典型手法及防范要点:
1. 虚高估价诱导收费
骗子公司以“专家鉴定”或“海外拍卖”为名,将普通字画虚假评估为天价(如声称价值百万),诱骗卖家支付高额“鉴定费”“推广费”或“保险费”。实际上,这些机构并无真实交易渠道,收费后便以流拍、买家违约等借口搪塞。
扩展知识:正规拍卖行通常采取成交后抽佣模式(佣金比例透明),前期费用极低,且估价相对保守。*
2. 仿冒拍卖行与假买家联动
诈骗团伙伪造拍卖会资质,甚至搭建虚假拍卖网站,安排“托儿”冒充竞拍者制造抢购假象,诱导卖家缴纳服务费。待收款后,所谓的买家会以各种理由取消交易。
注意:可通过中国拍卖行业协会官网核查企业资质,境内拍卖需具备《文物拍卖许可证》。*
3. 虚构“私下交易”陷阱
声称有“富豪客户”愿高价收购,要求卖家先支付“保证金”或“关税”,或要求将藏品带到指定地点“验货”,实则伺机调包或勒索。
关键点:任何要求预先支付费用的私下交易均可能是骗局,正规交易无需提前付费。*
4. 伪造鉴定证书与虚假宣传
利用PS技术制作虚假成交记录或鉴定证书,通过自媒体夸大藏品价值,吸引卖家上当。常见话术包括“稀世珍品”“故宫同款”等。
专业提示:只有国家认可的文博机构(如故宫文物检测中心)或省级以上鉴定委员会出具的证书具备参考价值。*
5. 冒充文化公司套取信息
以“免费评估”为幌子收集藏品信息,后续冒充买家联系,或转卖信息给其他诈骗团伙。部分骗子会盗用藏品图片制作赝品。
防范措施:
拒绝预先支付任何费用,警惕“高估价低成交”话术;
通过官方渠道验证公司资质,如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
交易时签署正规合同,明确违约责任;
对声称能绕过拍卖流程的“快速交易”保持怀疑;
普通字画市场流通性较低,对“一夜暴富”宣传保持理性。
艺术品诈骗往往针对人性贪念,记住“天上不会掉馅饼”是避坑核心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