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一些紫光灯难以验出的假玉石类型及其相关专业知识:
1. 染色石英岩与染色玉髓
染色石英岩(如“马来玉”)经过酸洗染色后,部分染料稳定性较高,在紫光灯下可能不呈现荧光反应。尤其是使用有机染料或金属盐染色的情况,荧光特征不明显,需结合放大镜观察颜色分布是否均匀、有无色根。
2. 玻璃仿制品
高铅玻璃或脱玻化玻璃仿制的玉石(如“料器”)通常无荧光反应,与天然玉石相似。需通过检查内部气泡、旋涡纹及断口光泽(玻璃呈贝壳状断口)来鉴别。
3. 注胶优化翡翠(B货)的进阶处理
部分B货翡翠采用低荧光环氧树脂或无荧光填充物,紫光灯下不易察觉。需结合红外光谱检测有机物吸收峰,或观察表面酸蚀网纹。
4. 合成材料
如合成刚玉、合成尖晶石等人工晶体,成分与天然矿物一致,通常无荧光。需依赖折射率、比重测试或包裹体分析(天然宝石常见气液包裹体,合成品多为弧形生长纹)。
5. 经热处理或辐照改色的玉石
热处理红宝石、辐照托帕石等改色手段可能不残留荧光迹象。需通过吸收光谱或放大检查内部色带是否自然。
6. 特定产地玉石的特殊性
如缅甸部分翡翠因铁含量高,荧光本就不明显;俄罗斯碧玉的裂隙填充蜡也可能无荧光,但可通过热针测试析出蜡滴。
扩展知识:
荧光成因:天然玉石的荧光通常与微量元素(如稀土)或有机包裹体有关,而假货的缺失或人为掩盖会导致无反应。
辅助手段:密度测试、折射仪、拉曼光谱等设备可弥补紫光灯的局限性。
市场陷阱:部分造假者会添加无荧光覆盖层或二次抛光掩盖处理痕迹,需多角度检测。
紫光灯仅是初步筛查工具,专业鉴定需结合多种检测方法,尤其在面对高仿品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