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瓷器上釉的层数和工艺因时代、窑口和器物类型而异,以下是详细分析及相关知识扩展:
1. 单层釉
- 早期青瓷(如东汉越窑)通常施单层石灰釉,釉层较薄(0.1-0.3毫米),追求自然流动的釉色效果。
- 宋代部分民窑(如磁州窑)白瓷也采用单层透明釉,釉下直接绘彩,形成对比鲜明的装饰。
2. 双层釉
- 南宋龙泉窑粉青釉采用坯体→乳浊釉→透明釉的双层结构,乳浊釉含石英和磷灰石,透明度低,形成玉质感。
- 元代枢府瓷的"卵白釉"常在胎体上先施护胎釉(化妆土),再覆透明釉,改善胎体粗糙问题。
3. 多层釉
- 清代康熙五彩瓷器采用"三釉工艺":胎体→透明釉→彩绘→二次低温釉(750-800℃烧制)。
- 乾隆仿生瓷(如仿木纹釉)会叠加3-5层不同的釉料,每层单独低温烧成,总厚度可达1毫米。
4. 特殊工艺
- 唐代三彩器采用"多次施釉法":先施白色底釉,再局部浇淋铁、铜、钴等呈色釉,釉层交界处产生交融效果。
- 明代霁红釉需先上含氧化铜的底釉,再覆盖高钾釉,还原焰下铜粒子形成红色结晶,釉层多达4-5次堆叠。
釉水成分演变:
早期为草木灰釉(CaO含量>15%)
北宋发展石灰碱釉(K₂O+Na₂O达5-8%)
清代引入硼酸盐釉(硼砂+铅丹)降低熔点
注意:景德镇传统制釉有"三搓九转"之说,指釉浆需反复淘洗、陈腐,釉层厚度通过"蘸釉→吹釉→刷釉"多次操作实现。现代检测发现永乐甜白釉存在0.05毫米的极薄釉层,而雍正仿钧釉最厚处达2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