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奇石形成于数亿年前的地质运动时期,其表面呈现罕见的蜂窝状溶蚀纹理,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晚期演化产物。从矿物学角度分析,其成分为高二氧化硅与铁锰氧化物共生体,表面硬度达摩氏7级,断面可见明显的层状沉积构造。
仔细观赏可发现其三维空间结构呈现中国山水画特有的"皱、透、瘦、漏"四大美学特征:顶部纵向纹理如同宋代马远笔下的斧劈皴,侧面穿孔率超过30%形成天然透光效果,基部收窄处仅15厘米却支撑着2.3吨主体重量,底部管状孔洞形成完整空气对流系统。经X射线衍射检测,其黄色斑块为罕见的钒铅矿结晶体,在紫外线照射下会出现磷光反应。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石体背面的波纹状构造,这是侏罗纪时期潮汐作用留下的沉积证据。根据中国观赏石协会T3102-2018标准评估,该石在形态、质地、色泽三项指标均达到AAAA级。其氧化铁形成的"锈色包浆"呈现典型的"唐三彩"釉变效果,而东南侧面的石英脉走向与李四光教授研究的新华夏构造线完全吻合。这种标本对研究古地理环境变迁具有重要参考价值,2019年曾在中国地质博物馆专题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