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的起源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纹饰,考古发现如仰韶文化的彩陶(约公元前5000-前3000年)已出现以矿物颜料绘制的鱼纹、蛙纹等图案。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纹样(如饕餮纹)进一步展现了线条造型的雏形,这一时期可视为绘画艺术的萌芽阶段。
战国至汉代(公元前475年-公元220年)是绘画技法的关键发展期。长沙楚墓出土的《人物龙凤帛画》以墨线勾描配以淡彩,证实了毛笔作为核心工具的使用。汉代墓室壁画(如洛阳卜千秋墓)则呈现出更成熟的构图意识,确立了"以形写神"的审美理念。
魏晋南北朝(220-589年)出现专业画论著作,顾恺之《论画》提出"传神写照"理论,其《女史箴图》(唐摹本)展现了"高古游丝描"技法。敦煌莫高窟同期壁画融合西域晕染法,形成"凹凸画"风格,体现了中外艺术交流。
唐代(618-907年)工笔重彩达到顶峰,周昉《簪花仕女图》采用"三矾九染"技法,颜料层厚度可达0.2毫米。王维开创水墨渲淡画法,《雪溪图》首创"破墨"技法,为后世文人画奠定基础。
宋代(960-1279年)翰林图画院的建立使绘画专业化,郭熙《早春图》展现"三远法"构图原理。米芾父子创"米点皴",苏轼提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的文人画理论,标志着绘画从写实向写意的转型。
元代(1271-1368年)赵孟頫倡导"书画同源",倪瓒《渔庄秋霁图》的"折带皴"技法将书法用笔融入绘画。永乐宫壁画《朝元图》以322平方米的尺幅保持至今,见证了民间画工的卓越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