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币筒子(又称钱币筒、钱币卷)的制作是一项结合历史考据、工艺技巧与材料科学的传统手艺,主要用于收纳和保护古代钱币。以下是专业化的制作流程及相关知识点:
1. 材料选择
竹简或木胎:传统筒子多用竹节或整段硬木(如紫檀、黄花梨)掏空制成。竹材需选用5年以上老竹,经蒸煮防裂处理后阴干;木胎则需烘干至含水率低于12%,避免后期变形。
金属内衬:高级筒子会嵌入铜、锡等金属内胆,防止湿气侵蚀。明代《髹饰录》记载有用生漆调和金属粉末作内涂层的工艺。
外部装饰材料:常见大漆(天然树脂)、螺钿、戗金等传统工艺,清代宫廷筒子可见百宝嵌装饰。
2. 制作工具
掏膛工具:弓形钻、鼠牙锉(用于精细修整内壁)、旋床(车制圆形筒身)。
表面处理工具:砂叶(古代砂纸,用鲨鱼皮或木炭打磨)、漆刮、马尾刷(用于上漆)。
测量工具:传统规(圆规)、矩(直角尺)、游标卡尺(现代改良)。
3. 核心工艺步骤
坯体成型:
竹筒需保留两端竹节作天然封底,用热铁棍烫通竹隔;木胎则采用「整挖法」,用凿子配合旋床加工,壁厚控制在3-5mm。
防蛀处理:
浸渍花椒水(古法)或现代硼酸溶液,竹筒还需烟熏碳化内壁。
钱槽开凿:
根据古币尺寸(如开元通宝直径24-25mm),用U形凿开出弧形凹槽,槽深约为币厚的2/3,排列方式多为螺旋式(节省空间)。
髹漆工艺:
传统需上7道漆(底漆→中漆→面漆),每道阴干后打磨。朱漆筒子会加入朱砂矿物颜料,黑漆则用灯煤(烟炱)调色。
4. 专业要点
形制考据:
战汉时期多用细长筒(30cm以上),适合存放刀币;唐宋以降流行短粗筒(15-20cm),对应圆形方孔钱。
温湿度控制:
内壁可置樟木片或硅胶干燥剂,相对湿度建议保持在45%-55%。
修复技巧:
开裂可用「漆灰」(生漆+瓦灰)填补,严重变形需用夹具回形后浸泡温水。
5. 现代改良
使用数控雕刻机精准开槽,3D扫描钱币生成适配槽位。
内胆材料升级为惰性气体密封舱,适用于顶级珍品钱币保存。
酸枝木与亚克力复合结构,兼顾传统美学与现代防潮需求。
古币筒子的制作既是实用器物,也承载钱币文化。明代《格古要论》特别强调「器以载道」,一件上乘筒子需兼顾功能性、人文性与年代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