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表面或内部出现气泡通常与制作工艺、泥料特性或烧制过程密切相关,以下是形成气泡的关键因素及技术要点:
1. 泥料处理不当
- 陈腐不足:紫砂泥需经过长期陈腐(至少半年以上),使有机物分解、水分均匀分布。若陈腐时间短,泥料中的空气未完全排出,烧制时可能形成气泡。
- 练泥不充分:手工捶打或真空练泥不到位会导致泥料内部存在气孔。真空练泥机需保持-0.1MPa以上的负压,彻底排除空气。
2. 成型工艺影响
- 拍打力度不均:手工拍打壶身时力度不匀,局部泥料密度降低,烧制时易膨胀形成气泡。专业制壶师会采用"阴胚晾置"法,让泥坯自然收缩排气。
- 接缝处理疏忽:壶嘴、壶把拼接处若未用"脂泥"(细浆泥)充分压实,结合面可能残留气泡。明清老壶常见因结合部气泡导致的微裂缝。
3. 烧制条件控制
- 窑温曲线异常:紫砂壶通常在1100-1250℃氧化气氛中烧成。若升温速率超过3℃/分钟,泥料中水分汽化过快会冲破表面形成爆裂气泡。朱泥壶因收缩率大(约20%),更需分段控温。
- 还原焰干扰:意外出现的还原焰会使Fe₂O₃转化为FeO,释放气体导致坯体鼓胀。专业窑工通过观火孔实时调整风门开度。
4. 泥料特殊属性
- 高含砂率泥料:如底槽清含石英颗粒多,颗粒间隙易藏匿空气。资深工手会采用"浸水排气法",将泥坯浸泡后慢干疏导气体。
- 添加熟砂:回收熟砂若未彻底烘干,烧成时残余水分汽化形成闭口气泡。配砂比例超过30%时风险显著增加。
5. 现代工艺改进
- 超声波泥料检测仪可发现0.1mm以上的内部气隙,3D打印成型技术通过逐层致密堆积减少气泡。但传统手工壶的细微气孔(30-100μm)被认为是"双重气孔结构"特征,反而有助于增强透气性。
紫砂壶的气泡问题本质是泥料、工艺与火的艺术平衡,微量气泡属正常现象,但密集气泡群会影响结构强度。当蜀镇部分工作室已引入X射线探伤技术进行成品质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