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奇石美术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了解黄山奇石的自然成因、造型特点及文化内涵,掌握中国山水画中石头的表现技法。
2. 技能目标:学会用线条、皴法表现石质的纹理与体积,运用水墨的浓淡干湿表现空间层次。
3. 情感目标:通过黄山奇石的审美体验,感悟中国传统山水"师法自然"的理念,培养对自然遗产的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黄山石"瘦、透、漏、皱"的形态特征及其水墨表现技法。
难点:如何通过笔墨虚实表现奇石的立体感与山势的灵动性。
三、教学准备
1. 素材资源:
- 黄山"飞来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等典型奇石的高清图片与视频。
- 宋代米芾《研山铭》、清代石涛山水画等经典范本。
- 黄山地质资料(花岗岩节理风化形成的球状地貌)。
2. 工具材料:
- 生宣纸、兼毫毛笔、松烟墨、国画颜料(赭石、花青)。
- 多媒体设备(展示动态云雾环绕的黄山实景)。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环节(10分钟)
播放黄山纪录片片段,聚焦奇石特写,提问:"这些石头与普通山石有何不同?"引导学生观察形态的拟人性(如"猴子观海"的动态)。
引入地质知识:黄山花岗岩经冰川侵蚀和风化作用,形成垂直节理与浑圆轮廓,为后续绘画技法做铺垫。
2. 技法讲解(20分钟)
皴法示范:
- 斧劈皴:侧锋横扫表现石壁的陡峭(适合表现"蓬莱三岛"的险峻)。
- 解索皴:中锋扭转勾勒石纹的曲折(适用于"始信峰"的层叠肌理)。
- 点苔法:浓墨点簇表现石上植被,强调虚实对比。
构图法则:讲解"三远法"在奇石构图中的应用,如"梦笔生花"以高远法突出石柱的突兀感。
3. 创作实践(40分钟)
分阶段练习:
1. 单石写生:选取"仙桃石"进行白描,注意轮廓线的顿挫变化。
2. 组合创作:以"童子拜观音"为题材,用淡墨渲染背景云海,衬托前景奇石。
个性化指导:针对学生作品中的常见问题(如墨色平板、结构松散),演示如何通过积墨法增强质感。
4. 拓展与评价(20分钟)
文化延伸:
- 解析黄山奇石命名的文学性(如"苏武牧羊"的象形与典故结合)。
- 对比西方风景画中的岩石表现(如透纳的写实与中式写意的差异)。
多维评价:
- 自评:学生从"形神兼备"角度分析作品。
- 互评:小组讨论笔墨的韵律感与空间表现。
五、课后延伸
1. 实地考察建议:鼓励有条件的学生记录黄山速写,注意光线对石面明暗的影响。
2. 跨学科作业:结合地理知识,绘制黄山奇石形成过程示意图。
教学反思
需关注学生对传统皴法的理解深度,可补充近现代画家赖少其的黄山版画作品,对比不同媒介的表现力。教学中可融入"观石悟道"的哲学讨论,如石头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坚固、永恒与文人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