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奇石市场的行情呈现出多维度分化趋势,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
1. 高端藏石价格坚挺
稀缺品类如内蒙古葡萄玛瑙、广西大化彩玉石、新疆和田玉籽料等精品依然受资深藏家追捧,单件成交价可达百万级。市场呈现“精品为王”特征,顶级拍品在保利、嘉德等拍卖行表现稳健,但资源枯竭导致真品流通量持续萎缩。
2. 中低端市场疲软
普通黄蜡石、灵璧石等大众品类价格回落约15%-20%,主要受经济下行压力影响,民间消费能力减弱。电商平台低价倾销加剧竞争,部分中小石商退出市场。
3. 新矿种炒作降温
2015-2017年火爆的戈壁筋脉石、海洋玉髓等新石种泡沫破裂,批发价较峰值下跌40%以上。市场回归理性,买家更关注矿脉稀缺性与稳定性。
4. 政策面影响深远
环保督查导致云南黄龙玉、河南独山玉等产区开采受限,间接推高存货价格。同时国家收紧古生物化石交易,部分涉及鹦鹉螺、三叶虫化石的商铺关停。
5. 鉴定标准规范化
《观赏石鉴评》国家标准(GB/T 34409-2017)实施后,人工处理石的鉴定成本上升,注胶染色类产品价格暴跌60%以上,倒逼行业提升透明度。
6. 区域市场差异显著
临沂、石家庄等北方市场以价位5万元以下的厅堂石为主流,而长三角地区更青睐10-50万元的文人供石,岭南地区对印尼葡萄玛瑙等进口石种需求增长。
7. 金融资本试探性介入
部分信托基金开始布局矿物晶体投资,其中湖南产辉锑矿晶簇、内蒙古蓝铜矿等科学标本类奇石年涨幅超30%,但整体规模不足市场总量的5%。
行业深层问题在于:全国800万奇石收藏者中,90%缺乏专业鉴赏知识,跟风消费现象严重。科研机构研究表明,目前流通的所谓“奇石”中68%为机械加工产物,天然成形率不足10%。未来市场或将进一步向文化价值挖掘与科学属性认证方向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