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金、西夏三朝的古钱币因存世稀少且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钱币收藏与研究的重要领域。以下分点详述其特点及价值:
一、辽代钱币
1. 早期非年号钱:如"天显通宝"、"天禄通宝"铸量极少,近年仅见零星出土。2020年一枚"天显通宝"以368万元成交,创辽钱拍卖纪录。
2. 特殊文字现象:契丹文钱如"大辽天庆"采用双语(汉文与契丹大字)并铸,反映民族文化交流。近年内蒙古出土的"乾统元宝"背月纹铜钱,证明辽晚期仍保持铸币传统。
3. 铸造工艺:普遍采用砂型浇铸,钱体较厚,文字朴拙。学者统计现存辽钱约37种,半数以上为孤品或珍品。
二、金代钱币
1. 法定纸币配套:"正隆元宝"与交钞并行,存世量大但早期阔缘版仍属珍稀。大定通宝背"申"、"酉"纪年钱为世界最早纪年机制币雏形。
2. 银币体系:"承安宝货"系中国首例法定白银货币,分一两至十两五等。2023年黑龙江出土的承安宝货一两银铤,填补了金代银币铸造工艺研究空白。
3. 书法价值:泰和重宝篆书钱由书法家党怀英书丹,被公认为古钱"三绝"之一。现存完整品相者不足20枚。
三、西夏钱币
1. 文字独特性:西夏文钱如"福圣宝钱"、"乾祐宝钱"采用西夏文和汉文双制式,现存完整文字解读共计26种。宁夏贺兰山窖藏出土的"大安宝钱"证实了西夏早期铸币能力。
2. 铜铁并用:光定元宝存在铜铁两种材质,铁钱因锈蚀严重,文字清晰者尤为珍贵。X射线荧光分析显示西夏钱铜锡配比具有区域性特征。
3. 形制演化:从天盛元宝到皇建元宝,直径从24mm缩减至20mm,反映西夏后期经济衰退。俄藏黑水城文献记载了西夏的"钱监"管理制度。
收藏与研究要点:
1. 真伪鉴别需注重:文字笔画特征、铜质氧化层、铸造砂眼等微观特征。
2. 区域分布明显:辽钱多出土于内蒙古东部,金钱集中在黄河流域,西夏钱多见于宁夏甘肃交界。
3. 近年科技手段:如能谱分析证实部分西夏钱含微量金元素,可能与河西走廊矿产有关。
这些古钱币不仅是货币史实物,更是多民族文化融合的见证,其研究涉及冶金史、文字学、边疆史等多个领域。市场流通品极少,多数珍品藏于国家博物馆及考古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