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玉石的真假需要结合科学检测、经验判断和市场常识等多方面因素。以下从材质特征、检测方法和常见造假手段三方面展开说明:
一、天然玉石的本质特征
1. 矿物学特性
玉石分为硬玉(如翡翠)和软玉(如和田玉),主要成分为辉石类或角闪石类矿物。真玉的折射率(翡翠1.66,和田玉1.60-1.61)、密度(翡翠3.33g/cm³,和田玉2.95g/cm³)等数据可通过专业仪器精确测定。
2. 结构特征
翡翠具有典型的"纤维交织结构",放大观察可见"翠性"(苍蝇翅闪光)
和田玉呈现毛毡状结构,质地细腻的籽料可见云絮状纹理
天然玉石的色根分布自然,颜色过渡有层次感
二、实用鉴别方法
1. 基础检测手段
比重测试:通过静水称重法测量密度,处理过的玉石密度常偏低
硬度测试:翡翠莫氏硬度6.5-7,可划动普通玻璃但不受钢刀刻划(需注意破坏性)
紫外荧光:注胶处理的B货翡翠在长波紫外线下常有蓝白色荧光
2. 仪器检测
红外光谱仪可检测环氧树脂等充填物(B货特征峰约在3000cm⁻¹处)
拉曼光谱能识别染色剂特征峰(如铬盐染绿色在530-580nm有强吸收)
3. 经验鉴别要点
触感:真玉导热慢,握持初感冰凉且升温缓慢
听音:A货翡翠敲击声清脆悠长,B货声音沉闷
透光观察:天然裂隙中无染料沉积,染色玉可见"蛛网状"色团
三、常见造假方式及破绽
1. 材质冒充
阿富汗玉冒充和田玉:方解石质地,硬度仅3左右易划伤
水沫子仿翡翠:钠长石矿物,比重仅2.6且无翠性
石英岩染色:粒状结构明显,紫外线下荧光强烈
2. 处理技术
酸洗充胶:表面出现"酸蚀网纹",内部结构模糊化
染色处理:颜色富集于裂隙处,可见染料流动痕迹
拼合玉石:接缝处有胶痕,不同部位光学性质不一致
3. 新型作假手段
"粉压玉":用玉石粉末与树脂压制,检测可见流动构造
镀膜翡翠:表面覆有色膜,棱线处易磨损露底
人造合成玉:实验室培育晶体结构过于完美,缺乏天然包体
四、辅助鉴定建议
1. 要求商家提供CMA认证机构的检测证书,注意核对证书编码与实物是否一致。
2. 警惕"捡漏"心理,高档玉石价格与品质正相关,明显低价多为陷阱。
3. 学习基础地质知识,了解不同产地玉料的特征差异(如缅甸翡翠与危地马拉料区别)。
4. 定期接触标准样品,培养对天然玉石"温润感"的直觉判断能力。
市场流通的造假技术不断升级,建议价值万元以上的玉石送检省级以上珠宝检测机构。国家现行《珠宝玉石鉴定》标准(GB/T 16552-2017)明确了各种处理工艺的命名规范,消费者应特别注意证书备注栏的"处理"字样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