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别古币赤金的真假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涵盖材质、工艺、历史特征等多方面分析。以下是详细的鉴别要点和扩展知识:
1. 材质检测
- 密度测试:赤金(纯金或高黄金)密度为19.3 g/cm³,可通过阿基米德排水法测量。常用合金或镀金材料,密度明显偏低。
- 硬度检查:纯金质地柔软,用指甲或硬物轻刮可能出现划痕,而铜、锌等合金硬度较高,不易留下痕迹。
- 化学试剂:点试法(纯金不反应,铜合金会变绿)。注意:此法可能损伤钱币,需谨慎使用。
2. 工艺特征
- 铸造痕迹:真品古币多采用翻砂或手工雕刻,边缘常见毛刺、不规则气孔;现代仿品多为机械压制,边缘过于整齐。
- 文字与图案:真币文字笔划自然流畅,深峻清晰;常有模糊、呆板或过于锐利的线条。赤金币多为宫廷铸造,细节精细度高。
3. 年号与形制对照
- 核对钱币上的年号、铭文是否符合历史记载。例如,清代赤金币多标注“乾隆赤金”“光绪赤金”等,需与官方制式一致。
- 形制需符合时代特征,如方孔圆钱的穿孔比例、边廓宽度等。
4. 包浆与锈色
- 真品包浆温润自然,分布不均,锈色分层(如绿锈、红斑等),与土壤结合牢固。假锈多为化学快速腐蚀,颜色鲜艳浮于表面。
- 赤金因较高,锈蚀较轻,但仍有氧化层,呈现暗红色或彩虹色氧化膜。
5. 声音与磁性
- 真金币落地声音沉闷,无金属回声;含铁、镍的可能带有磁性。
6. 专业仪器辅助
- 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可无损检测元素成分,确认金、银、铜等比例。
- 显微镜观察表面磨损、加工痕迹,真币流通痕迹自然,仿品人工做旧痕迹生硬。
扩展知识:
赤金币在中国古代多为赏赐或纪念性质,而非流通货币。清代宫廷常铸“赤金样钱”作为祭祀或镇库之用,存世稀少。部分赤金币实为鎏金或含金量较低的“色金”,需结合历史文献判断。市场上常见以黄铜镀金、火烧后涂漆的仿品,需仔细辨别。
收藏时建议参考权威图录(如《中国钱币大辞典》),并咨询专业机构鉴定。高仿品可能局部采用真金,需全面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