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董瓷器保养需遵循科学方法,避免因操作不当造成不可逆损伤。以下为专业建议:
1. 清洁处理
日常除尘使用软毛刷(如羊毛刷)或脱脂棉球,沿釉面纹理单向轻扫。顽固污渍可用棉签蘸取蒸馏水局部处理,禁用化学溶剂。
出土瓷器应先阴干48小时以上,再用超声波清洗机低频处理,避免盐分结晶破坏胎体。
2. 环境控制
存放环境湿度建议维持在50%-60%,温度18-22℃。明清青花瓷等釉上彩器物需避光保存,紫外线会加速钴料褪色。
配置恒温恒湿展示柜时,需确保每小时空气循环量不低于藏品体积的2倍。
3. 修复原则
断裂瓷器应采用环氧树脂类黏合剂(如Araldite 2020),其剪切强度需≥15MPa。金缮工艺选用生漆调断面灰时,湿度需控制在70%以上确保固化。
釉面剥落处可用5%Paraloid B72丙烯酸树脂溶液封护,形成可逆保护层。
4. 搬运规范
移动器物时遵循"三点接触"原则:一手托底足,另一手扶器身,禁用耳部、柄等脆弱部位受力。超过30cm的立件需使用定制泡沫支撑架。
5. 科学检测
建议每两年采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检测釉料元素变化,高温釉瓷器需特别注意Pb、As等挥发性成分流失情况。
特殊注意事项:明代以前的石灰釉瓷器禁止接触酸性物质,脆性胎体在湿度骤变时易产生"冰裂纹"。清代粉彩器物的玻璃白层对酒精敏感,消毒擦拭需谨慎。宋瓷开片结构建议使用显微镜监控裂纹扩展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