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白瓷古董鉴定中心的专业职能与相关要点如下:
1. 鉴定范围与特色
广西白瓷以宋代至清代的窑口为代表,如永福窑、兴安严关窑等,胎质细腻、釉色莹润,部分带有青白釉或开片特征。鉴定中心需针对胎土成分、釉料、器型工艺等进行分析,区分本地窑口与景德镇等外来瓷器的差异。例如,宋代广西白瓷常见刻花、篦划纹等装饰,明代后受青花影响可能出现混合工艺。
2. 科技检测手段
除传统目鉴外,现代鉴定常借助X荧光光谱(XRF)分析元素组成,显微镜观察釉层气泡与老化痕迹,以及热释光测年法判断烧制年代。需注意广西瓷土含铝量较高,与北方高岭土数据差异明显。
3. 历史文献与窑址考古佐证
鉴定需参考《广西陶瓷史》《中国古窑址调查》等专著,结合近年桂林、梧州等地窑址发掘报告。例如,严关窑出土的支钉叠烧标本可辅助辨识宋代叠烧器具的底足特征。
4. 常见作伪手法
市场流通品中需警惕:酸蚀做旧釉面、拼接修补器物、后加彩(尤以明清素胎补绘青花为多)。广西本地仿品多采用现代电窑烧制,釉面火气未褪,缺乏古瓷自然氧化痕迹。
5. 法律与评级规范
依据《文物鉴定评估规程》,需明确标注存疑点(如“胎釉结合处存在现代工具打磨痕迹”)。二级以上文物需备案并上报省级文物部门,民间流通以三级以下为主。
6. 延伸收藏知识
广西白瓷精品多流散于港澳及东南亚,1949年前梧州口岸出口瓷中常见茶具、魂瓶等民俗器物。晚清“宾阳窑”仿龙泉釉品种近年市场热度攀升,但真伪鉴定需依赖釉层显微镜比对。
广西白瓷的鉴定需综合地域工艺特征、科技数据与历史背景,藏家应谨慎对待未明确来源的“出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