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古董鉴定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问,涉及历史、艺术、材质、工艺等多方面知识。以下是系统性鉴定要点及扩展知识:
1. 材质分析
- 陶瓷类:观察胎质(高岭土、瓷石)、釉色(青花钴料呈色差异)、烧制工艺(柴窑/气窑气泡特征)。明代青花多用进口苏麻离青,呈色带铁锈斑;清代釉里红发色偏灰红。
- 玉器:通过硬度测试(和田玉摩氏硬度6-6.5)、结构(透闪石纤维交织结构)、沁色(土沁、血沁需辨别自然渗透与染色)。商周玉器多双勾阴线,汉八刀工艺简练。
- 铜器:青铜器需检测合金比例(商周锡铅含量不同),观察锈蚀层次(贴骨锈、浮锈)。宣德炉真品铜质莹润,伪品多含现代锌合金。
2. 工艺特征
- 雕刻技法:明清竹雕分嘉定派(深浮雕)、金陵派(浅刻)。木雕看刀工流畅度,清代家具榫卯无钉胶。
- 书画:鉴定笔墨特性(八大竖锋运笔)、纸张年代(宋代澄心堂纸帘纹特征)、印章印泥(西泠八家印谱比对)。
- 珐琅器:掐丝珐琅丝工厚重生涩,现代仿品丝线过于均匀;画珐琅需观察釉料层次感。
3. 断代方法
- 款识比对:官窑瓷器款识书法结构(成化款"大明成化年制"六字特征)、铜器铭文(西周中期波磔体)。
- 纹饰演变:龙纹形态(明代猪嘴龙、清代指甲龙)、瓷器莲瓣纹(元代重瓣分离)。
- 碳14测年:适用于有机质文物(竹木牙角),但需结合文化层分析避免误差。
4. 作伪手法辨识
- 陶瓷做旧:酸蚀褪光(表面失透)、土沁伪造(胶泥黏附)。真品自然磨损呈"蝇翅纹"。
- 书画克隆:临摹本墨色无层次,珂罗版印刷可见网点。
- 铜器翻铸:失蜡法仿品重量偏轻,范线经打磨失去铸造质感。
5. 辅助科技手段
- 拉曼光谱检测颜料成分(古代朱砂与化学硫化汞差异)。
- X射线荧光分析金属元素含量(战国铜镜含铅量约8%-12%)。
- 显微镜观察釉面老化特征(真品有碳酸盐结晶网纹)。
鉴定需建立标准器体系,如故宫清宫旧藏、考古出土报告等权威参照物。建议系统学习《格古要论》、《饮流斋说瓷》等古籍,结合实地考察窑址、博物馆藏品。市场常见高仿品集中出现在河南禹州(钧瓷)、江西景德镇(明清官窑复烧)、苏州(仿古玉)等地,需特别注意区域性作伪特征。业内人士常言"鉴物先鉴人",流传有序的传承经历与可靠来源同样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