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颜色的形成主要受其矿物成分、微量元素、晶体结构及地质环境等因素影响,具体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 致色元素种类与价态
翡翠的基体矿物是硬玉(NaAlSi₂O₆),颜色差异主要由微量过渡金属元素取代铝(Al³⁺)或硅(Si⁴⁺)所致。
- 绿色:主要因铬(Cr³⁺)替换铝离子形成翠绿色,如缅甸帝王绿;铁(Fe²⁺/Fe³⁺)则导致偏黄绿色调。
- 紫色:与锰(Mn³⁺)或铁价态变化有关,可能伴随晶格缺陷。
- 红色/黄色:由次生氧化作用导致,铁元素(Fe³⁺)在翡翠裂隙中形成褐铁矿或赤铁矿浸染。
2. 晶体场理论作用
过渡金属元素(如Cr、Fe、Mn)的d电子在八面体配位场中发生能级分裂,吸收特定波长光线,呈现补色。例如Cr³⁺吸收红光和蓝光,反射绿光。
3. 类质同象置换
硬玉中的钠(Na⁺)可能被钙(Ca²⁺)取代,同时伴随镁(Mg²⁺)、铁(Fe²⁺)进入晶格,影响颜色饱和度。
4. 次生色与次生矿物
后期地质作用(如风化、流体渗透)可形成次生色:
- 雾层:灰绿色调因绿泥石等蚀变矿物;
- 油青色:绿辉石或角闪石矿物混入;
- 红翡:表生氧化使Fe²⁺转为Fe³⁺。
5. 结构因素影响
多晶集合体的粒度、排列方式改变光散射效果,如粗粒结构显暗绿色,细腻结构显鲜艳色。纤维交织结构还会导致“起荧”效应。
6. 地质环境条件
高压低温变质环境(如板块俯冲带)中,流体的组分差异会促使不同致色元素富集。缅甸帕敢矿区的高铬背景是顶级绿色翡翠的主因。
7. 辐照与热处理
天然辐射或人工处理可改变价态,如紫色翡翠经加热可能褪色,而黄色翡翠可通过辐照增色。
附加知识:
钠铬辉石(NaCrSi₂O₆)含量高的干青种呈深绿但透明度差;
“木那雪花棉”的白色源自钠长石包体,与致色无关;
近期研究认为部分蓝色调与钛(Ti⁴⁺)相关。
翡翠的颜色是矿物学、地球化学与物理学共同作用的结果,需结合矿床成因综合分析其价值。